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7月12日 星期二

    将科研成果应用到车间里大地上

    ——华南理工大学以学科发展建设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作者:本报记者 吴春燕 本报通讯员 华轩 《光明日报》( 2016年07月12日 06版)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在华南地区尤其是广东省的企业界,华南理工大学正是这样一个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这不仅因为该校64年来为社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企业家、科学家、工程师等人才,更因为这个以工见长的学校有着诸多一流的学科。一组数据可为佐证——华南理工2015年专利技术转让指标排名全国高校第一、2009年以来获得中国专利奖数量居全国高校首位。

     

        秘诀何在?华南理工大学校长王迎军这么说:“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说到底处于龙头地位的还是学科的发展水平。”

     

    助食品行业升级转型

     

        在水产捕捞中,约有一半以上为小鱼小虾之类的低值水产品,用之无门,弃之可惜。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华南理工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其整体水平进入了全国前三位,在面对这一产业难题的时候,这个高水平的学科应有所为,也大有可为。

     

        学科团队负责人之一赵谋明教授敏锐地意识到,低值水产品实用价值不高,但富含优质蛋白,可以通过生物技术来提取使用。经他研发的关键技术,将蛋白质回收率提高了15%到20%,推动了水产加工业的技术进步,2009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3年,赵谋明团队又一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一次,他们是在发酵与代谢调控关键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应用上取得了突破,改进了传统发酵食品的酿制过程。新技术在佛山海天、星湖科技、金星啤酒、李锦记等多家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推广应用,仅3年的时间就新增销售额131.8亿元,节支总额4亿元,创造出显著的经济效益。“我们希望通过科技创新手段,让产业进行升级转型,推动传统行业不断进步。”面对未来,赵谋明仍在继续前行。

     

        在直接将科研成果运用于产业,实现科技成果转化100多项和新增效益超过100亿元的同时,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还以主要技术骨干参与制定国家和广东省的“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20多人次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

     

    让造纸黑液变废为宝

     

        当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在行业内大显身手的时候,华南理工大学其他优势学科也没有停止脚步。

     

        木质素是植物中的第二大组分,每年仅通过光合作用就可产生1500亿吨。我国制浆造纸工业和纤维素乙醇工业每年也产生2000万吨工业木质素,但目前超过90%被浓缩后烧掉或排放,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

     

        华南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以邱学青教授领衔的生物质资源化工团队从1995年开始就瞄准木质素应用研究领域,二十年如一日的付出终于成功攻克相关难题,实现了三大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在广东、吉林、重庆、山西、深圳、山东等地建成生产线,相关产品迅速占领国内市场,其中改性木质素农药高效分散剂被国内最大的农药制剂上市公司深圳诺普信用于开发系列绿色农药制剂,打破了高端木质素产品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据统计,2012—2015年累计推广应用改性木质素系列产品达到20万吨,新增销售额15亿元,新增利税3.1亿元,成功变废物为宝物,实现了造纸黑液的资源化利用。

     

    还自然生态山清水秀

     

        珠江治理是近年来广州市民最关心的话题,华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在水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上展示出强大实力。

     

        以万金泉教授带领的团队开发出废纤维资源化回收利用以及造纸废水回用技术;汪晓军教授及黄瑞敏教授带领的团队分别研究出多项技术,为实现印染行业废水零排放目标提供支持;针对珠三角饮用水源普遍存在季节性氨氮和有机物污染问题,陆少鸣教授带领团队研究开发出高速给水曝气生物滤池专利技术,为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提供了一种高效、节能、省地的预处理工艺……大批创新成果推动了珠三角乃至全国环保领域的相关技术进步。

     

        据统计,通过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该学科的工业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工业废气净化技术、工业废弃物处置技术与资源化利用、污染场地生态修复等多项科技成果已在全国数百项工程中实际应用,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超过20亿元,服务支撑了国家和广东的创新发展。

     

        (本报记者 吴春燕 本报通讯员 华轩)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