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瞰教】
编者的话
从哪里获取艺术教育?
报班!报班!这大抵是家长们想到的最便捷的方式。看看每一个周末,奔波在路上,拎着各种乐器、画笔,身着舞蹈服装的孩子,你就能更形象地感知他们的渴望。
为何不能就在学校,就在身边随时随地接触?课程表里,有多少课时是留给艺术教育的?现实是,在学校、在课堂,接触的机会实在有限,人们也承认,更多的资源是为那些有特长的孩子而准备。
听一听这些词:学校艺术课程单一化,边缘化,乡村艺术教育荒漠化……你就会知晓,大多数孩子成为被遗忘的部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心甘如此,他们需要艺术自然地融入课堂,随时都可以参与,都可以表达,成为他们成长的滋养,同时也需要更有趣味的传授,使生活更艺术,使艺术更生活。
【记者观察】
一群非专业舞者在北京舞蹈学院举行的首届“舞蹈美育研讨会”上的课堂展示,让我这个对艺术一知半解的人深深地震撼和感动。
我不知道,一个汉字“蓝”,可以转化为舞蹈资源;一幅美术作品情感的传达,也可以用肢体来表现;甚至点线面、细胞分裂,都可以形成舞蹈……他们是普普通通的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他们是幸运儿。
创意,是与众不同的感受。当旋律响起,身体便已不属于自己,编排、创意、相互评价、修改。原来就是这样:在每一次诠释中,在不知不觉中,被自己一连串的动作、一连串的改变所感动。他们很真诚地对待自己的身体,虔诚地用自己所有的力量、所有的心情表现出来。
我发现,每个人都是闪亮的。他们是学习者,也是创作者,更多时候,我看到他们沉浸其中的快乐,甚至是某种冲动。
我以为,舞者的训练是非常人能忍受的。柔性、弹跳、力量,哪一项基本功熟练的背后,不是天赋加汗水?舞蹈,对多数人而言,无缘接触,至多就是台下的观者。
而现在,舞蹈可以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产生迷恋。他们说,学习舞蹈就像学会一种新的语言,而这个语言是属于你自己的,是非常私密的,是属于你自己的秘密。
学习舞蹈之后,有的学生成了“舞痴”。之前,是对舞蹈一无所知;之后,是控制不了的痴迷。
正如“全国舞蹈审美教育联盟”常务副主席张旭先生所言:“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公民的艺术教育,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是否具备高度文明的体现。”素质舞蹈教育姗姗来迟,在教室里,这束光透射下来,是否点燃了学生的向往与热情?也许,这只是一个起点,还有更多的艺术课程会出现在课堂,惠及更多的学子。(靳晓燕)
【专家说】
舞蹈,面向全体学生
素质教育舞蹈研发的由来
当“素质教育”提出之后,普通学校开始加强包括舞蹈在内的艺术教育,“高雅艺术进校园”、招收“舞蹈特长生”、建立学生舞蹈艺术团、全国性艺术展演等活动纷纷开展,学校艺术教育有了空前的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我也看到,所有这些活动大多仍限于少数学生,真正能够参加舞蹈活动的学生数量仅占全体学生的5%左右,而在提出素质教育同时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这一理想尚未真正实现。
我认真学习并研究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按规划纲要,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中小学的课程设置有可能到中期出现美育的高潮,那时舞蹈将有进入课堂的可能。按此分析,我率领一群人马开始面向全体学生的舞蹈课的研究工作,并计划在2015年前完成准备工作。
恰好,此间我看到美国在1994年公布的《美国国家艺术教育标准》,这份包括舞蹈、音乐、戏剧与视觉艺术的文件,其突出的一点也恰是“面向全体学生”。我意识到这是当今世界舞蹈教育的大潮流,是必须坚定的方向。
2011年,我通过北京舞蹈学院向教育部提出正式课题申报,教育部当年批准立项,还确定为“教育部人文社科专项委托项目”,北京市教委也同时跟进,这使我们在领导力量和经费上都得到强有力的支持。到2013年年底项目完成时,我们汇总的理论内容、教材课例以及翻译作品的成果丛书,竟达百万多字。2014年年初北京市教委就决定对北京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当年9月就进入北京市中小学自然班级的课堂。
自此,我国普通学校进入到了面向全体学生开设舞蹈课的历史。
舞蹈是手段还是目的
教育观念彻底改变。面向全体学生的舞蹈课,舞蹈是手段还是目的?它是“素质教育舞蹈”,还是“舞蹈素质教育”?这是研发工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中国舞蹈教育最不容易突破之处。
日本舞蹈家邦正美认为,以舞蹈为目的的教育是专业舞蹈教育,学校教育的舞蹈只是教育的手段。他的观点与席勒、拉班、蔡元培等人的观点不谋而合,学校舞蹈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使人成为道德人、理性人,或者是让人成为人,完善人格,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它“透过舞蹈”实现其目的。这一基本认识,为素质教育舞蹈课奠定了理论基础,为我们确立了全新的舞蹈教育观念。这就是说,素质教育舞蹈课绝不仅仅是为了肢体的“美”或协调,它更是为获得“素质教育”而进行的舞蹈课,而非“舞蹈素质教育”。依这样来思考,便彻底颠覆了我国传统教育观念,其教材内容与构成也彻底颠覆了传统模式。
有益创造性思维的培育。如果说,当代中国人最重要的素质应是创造性素质,那么,舞蹈课能够培养这样的素质吗?人若具有创造性,首先在于要具有创造性思维。思维是什么?思维也是一种习惯。我们的课例采用大量的游戏,而在游戏中有条规则是不可重复,即自己产生的动作不可重复别人做过的。每逢创编时他们都要去追求与人不同,我以为这肯定有益求新思维——创造性思维习惯的形成。
我们为素质教育舞蹈课确定的主要素质是创造性素质,而我们认为舞蹈所能给予人的几项素质都有利于促使这一主要素质的培育,包括观察与模仿、即兴与表现、交流与合作、综合与融化(知识的迁移)等都是创造性思维的助力。当我们将这些概念确定为本舞蹈课的标准后,我们这种舞蹈课的教育目的便上升到“素质教育”——立德树人的高度,只有这样它才能真正实现“美育”的目的。
无疑,这些素质的形成和提升,是在过程中形成、在过程中实现的,而不是仅仅表演一个什么节目。这就是这种课程更强调过程,相对不过分强调结果的原因。
学生真正成为教育主体。固守传统舞蹈教育模式,学生永远成不了教学的中心。我们运用课例的方式,重新设计了舞蹈课的基本框架,从导入到引发动作,从动作元素到各种知识的迁移综合,从小组编创到成果展示再到自我评价,所有教学细节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而它都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当学生真正成为本课的主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均得到大幅提高,学生建立起从未有的自信心,并在每堂课上都能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学生那种敢想、敢做、敢创、敢说的能力空前提高。
凡经历过素质教育舞蹈教学实践的教师无不意识到,这一切成果均来自自己的设计,教师的责任也无形中得到提高,同时也使教师对自己知识的扩展、创造能力的增强、优质教学方法的提高,产生了由衷的渴求。教师终于对“教学相长”这句话有了切实的体会,教学改革也不再是一句空话。
(吕艺生,作者系北京舞蹈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创建者)
每个人都是生命的舞者
唤醒灵魂是舞蹈训练的第一步
在大多数人的眼里,舞蹈就是劈叉、下腰以及伴随好听音乐的一小段组合。但实际上舞蹈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这些技巧上的训练以及简单的塑形或是美化身体。
舞蹈教育首先就应该是身体教育,是动作教育。舞蹈是由身体通向心灵的最好方式之一,世界大部分看得见的东西,都是由看不见的东西主宰的,舞蹈还是身心学。作为身体艺术的舞蹈是唯一与生俱来的天性本能。所有的婴儿在母体中先是会动,而后才会啼哭,在整个幼儿时期,身体是他们重要的表达工具。舞蹈教育的根本就是保护儿童天性,这也许适用于任何其他门类的艺术。保护天性,就是保护身体的敏感,保护除去语言之外的另一种与世界沟通的能力。舞蹈要做的事情应该是去保护、去唤醒、去鼓励,让孩子找到自我。
“唤醒灵魂是舞蹈训练的第一步”。这句话是邓肯说的。我理解,她透露的是一种态度,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就具备舞蹈的天赋。作为教育者而言,我们需要改变自己的位置,把总是理所当然认为孩子需要被教育的主观臆断,教育者单方面制造“需要被教育”模式,调整到“被需要的教育”的模式。这是一个站位的问题,即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真正的教学过程,而不是因孩子不懂,而任意教学。相信孩子的身体天赋,是整个舞蹈教育的第一步。
舞种化、风格化的模式关闭孩子对动作的创造以及身体的敏感
作为身体的艺术品来说,独一无二的个性是艺术教育的目的。没有一个家长愿意看到自己小孩和别人一样,像是一个流水线生产的罐头。关键在于如何去“养”的问题。素质和教养是两个概念的纬度,素养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是各种素质养成之后的化合反应。
在基础舞蹈教育中,在能力培养、建立常识、建构表达三个维度中强调其舞蹈身体文化的养成。在建立认识身体、懂得身体的原理性之后,逐步完善动作语言,从而达到理解创新的纬度。因此原有的组合化的方式教授舞蹈,以几个八拍小舞蹈来固定孩子的身体可能性,是另一种填鸭式教育。灵魂是能被唤醒的,身体也是可以被训导的。德国舞蹈教育家鲁道夫·拉班说道:“舞蹈和动作是分不开的,舞蹈的经验建立在宇宙基本的动作形式上,任何人都必须经历动作的探索,才能将动作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意味着在基础舞蹈教育的初期,尤其在7岁之前的探索期,教育者可能要放弃固有舞种化、风格化的模式,虽然这种模式能够立竿见影地看见成效,但是他的伤害是长远的。在身体探索期大量灌输这样的组合填满孩子大脑的同时,也关闭了孩子对动作的创造以及身体的敏感,也许这样创新意识就终身“死机”。舞蹈真正的目的是自我内心的一种完满人性的表达,所以上课之前先观察孩子,他们能干什么,如果教师具备了类似拉班动作理论的素养,他们应该能很快发现孩子“动作的内在逻辑”,从而鼓励孩子用身体来自我表达,完成从认识身体到使用身体,最终达到解放身体的“三步走” 。
舞蹈教育,培养独处的身体教育
舞蹈并不是一个简单地让人气质变好,它更多透露出的是一个人的修养以及性格。前面我们不断提到身体表达能力,实际上舞蹈的身体教育还有一种能力被忽略了,那就是独处的能力。人之所以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通过这样的整合过程,来消化外来经验,完成自我成长。跳过舞的同行们都知道,独舞永远比群舞难跳,在一群人中独占鳌头、炫烂夺目更是多少日日夜夜独自磨炼的成果。真正身体教育是回到自身,回到内心的一种“训导”。孔子六艺中前四项“礼、乐、射、御”都是一种身体训导教育。在如此喧嚣的中国大地上,通过舞蹈是否能训导出来一些这样的人,他们可以在拥挤的地铁里保持优雅姿态,在繁杂的人群中保持与人的距离,在无以言表的时候能够给陌生人一个拥抱。身体教育并不是让每一个人都成为舞台上的舞者,而是生活中的舞者。通过自我的认知,找到我们中国人身体里面自己的DNA。所以,舞蹈教育是为大多数人服务的,但是它服务的每一个对象都是独一无二的,培养独处的身体教育,是让每一个孩子的身体都是不可复制的艺术品。
(肖向荣,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舞蹈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