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七一”刚过,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理化乡大塘村88岁的彝族老党员李光忠就坐不住了,因为洪水冲毁了道路,他订阅的《毕节日报》还迟迟没有送来。7月5日,毕节日报社的记者专程把报纸送到了老人手里。老人捧着报纸,看着身边的妻子、83岁的老党员陈国英,动情地说:“收看了总书记的‘七一’讲话,我记住了八个字:‘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可讲话原文还一直看不到。这下好了,可以原原本本地学了,还能读给老伴儿听。”
老两口坚持学习理论不是一天两天了,从1953年9月1日开始,李光忠就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自己的学习历程和“永远跟党走”的人生之路。140多本日记整整齐齐码在书架上,老人摩挲着日记本说:“这里面记着我的学习体会,更记着我们理化乡63年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仅自己学,李光忠老人还是村里的“宣传员”,他总是像唠家常那样给大家讲农民得实惠的好政策、讲国家越来越强的好消息。有人说,您都快90岁了,还这么爱学习啊!“读书、学习、记日记我是离不开,就像每天不能不吃饭一样啊!”老人爽朗地笑着说。
从1950年当选大塘村农会主席到当上理化乡副乡长,李光忠始终“不忘初心,不断前进”。1973年4月23日,刚入党的他在日记里写道:“当好党的好儿女,愿做人民老黄牛。一颗红心忠于党,千锤百炼出好钢。”
发噶组的苗族同胞陈祖华说:“要不是李大爷帮忙,我们现在还在住岩洞。”26年前,12户苗胞住在半山腰的岩洞和杈杈房中,李光忠多方努力,申请到了安居工程款。1989年,陈国英带领苗族乡亲帮助盖起了新房。陈国英搬运砂石时摔伤了,到现在受伤处还会隐隐作痛。
由于历史原因,寨子周围的连绵青山变成了荒山秃岭,有名的大水井成了枯井,解决吃水成了头等大事。1984年,为了让村民吃上干净水,李光忠筹资金、备物资,妻子陈国英带着村里的男女老少挖引水隧洞。经过三个冬春的努力,终于挖通水源。
吃上水了,可水土流失的穷根还没挖。李光忠想要种上既“管钱”又涵养水源的树,他拿出积蓄2500元钱买来杜仲树种子育苗,陈国英带头创办了大水井杜仲林场,陆续在13个山头和地块种上了90多万株杜仲、松树、泡桐。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粮食产量大幅上升,加上发展种养殖业,很多人家成了“万元户”。村里不通公路,李光忠、陈国英带头修路。他们捐资500元买来炸材,又带着寨里人打通了艰险路段。
乡亲们遇到家庭矛盾都会来找李光中夫妇,不仅因为他们在村里德高望重,更因为他们的婚姻让村里人敬服。
1951年,李光忠、陈国英喜结连理。婚前头一天,李光忠写了一封信念给不识字的陈国英听:“国英同志:我们在革命中认识,婚前的相好条件:一、听共产党的话,海枯石烂不变心。二、敬老爱幼,热情关心团结同志和群众……”陈国英听着,点头记下。65年来,这对伴侣坚守新婚誓言,互敬互爱,辛勤工作、勤俭持家。给儿女、给村里人做出了榜样。
如今,李光忠寸步不离服侍老伴。他每天都把报纸上的新鲜事讲给老伴儿,而陈国英总是静静地听着。乡亲们说,经常能看到两位老人沐浴在傍晚的霞光中手牵手在山村的小路上走着、聊着、笑着。
(本报记者 吕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