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们都凝望你呀,我的喜马拉雅;让人们都呼唤你呀,善良美丽的珠穆朗玛。”当著名作曲家孟文豪凭借想象创作出歌曲《仰望雪域》时,他没有想到,四年后的自己能够站在青藏高原的舞台上献唱这首歌。
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65周年。6月20日至30日,从学校到社区,从乡村到军营,包括孟文豪在内的70余位首都艺术家奔赴西藏拉萨、林芝两地,开展主题为“共话京藏情·同筑中国梦”的文化交流慰问活动。首都艺术家们奉献了7场文艺演出和7场书画创作笔会,现场观众近万人,谱写了一曲“京藏一家亲”的民族团结之歌。
“希望北京的艺术家能常来”
拉萨北京实验中学是此次首都艺术家赴藏文化交流慰问演出的第一站。学校由北京市援建,学生全部来自拉萨周边的农牧地区。
为了让这些高原农牧区的孩子和全体教职员工欣赏到来自首都北京的高水平文艺表演,艺术家们精心准备了几十个节目,包括舞蹈、歌唱、杂技、相声、器乐、曲艺等多个艺术门类。
北京万兴歌舞团带来的舞蹈《盛世欢歌》,北京杂技团带来的杂技《空竹》,北京歌舞剧院独唱演员王俪霏演唱的《北京的金山上》,解放军艺术学院演员马佳演唱的《红星照我去战斗》,梁子、高飞表演的相声《超级嘉宾》,崔山表演的《民乐串烧》,青年歌手姚剑带来的男声独唱《牧马人》,赢得了场下观众的一片叫好。
演出间隙,孟文豪与几位当地学生交流起几首藏族老歌。孟文豪说,他想借此机会收集一些藏族音乐素材,创作出更多富有藏族音乐文化特色的歌曲。
学校高二学生达瓦罗布平时非常喜欢唱歌,梦想着有朝一日成为一名歌手。看完演出,他兴奋地说:“这么精彩的节目,以前只在电视里见过,没想到今天在现场就看到了。希望这些艺术家能经常来拉萨,我还想向他们多多学习。”
在拉萨,由于海拔较高,含氧量低,不少演员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吸氧成为他们登台前后的“家常便饭”。
首场演出前,北京歌舞剧院独唱演员闫羽如的心率只有44左右,随团医生也劝她放弃演出。然而,在经过短暂的休息后,她毅然登台,完成了《天路》的演唱。
在武警西藏总队二支队驻地,解放军艺术学院的独唱演员马佳为战士们唱完《强军战歌》后,便走到后台吸氧。马佳表示这是他第一次上高原,高原反应比较强烈,但当他站在军营舞台的那一刻,身为军人的他便忘了缺氧和头疼,誓将最美的歌声献给战友。
在基层找到演员的价值
在驻藏解放军和武警部队驻地,已经连续3年跟随北京文联赴藏演出的青年口技演员冀勇特意准备了一个节目——《战士的一天》。狂风的呼啸声反映边疆高海拔地区恶劣的气候环境,整齐划一的步伐声展现战士的训练有素,火炮发射的隆隆轰鸣声则体现人民子弟兵强大的战斗力……冀勇的口技表演惟妙惟肖,引起了广大官兵的强烈共鸣。
“口技是一门超越语言的艺术。”冀勇介绍,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他的表演在藏区有着先天的优势。冀勇常常在台下和观众互动,你一句,我一句,逗乐全场。
“我叫高原,这是我第一次踏上高原的土地。”来自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歌剧团的独唱演员高原演出时这样介绍自己。她原本准备了一首抒情歌曲《我的深情为你守候》。但在高原上唱歌容易“气短”,于是,她选择了难度同样不低,但更为短促欢快的歌曲《春天的芭蕾》。几场唱下来,她的花腔唱法感染了藏族同胞,许多观众要求合影和签名。
对于藏区观众的热情,王俪霏深有感触:“在这里,我找到了一名青年演员存在的价值——让边远地区的老百姓也能接受首都文化艺术的滋养。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还会来西藏,演唱更多融合当地文化特色的新歌。”
挥毫泼墨,谱写京藏团结歌
除了文艺演出,来自北京的8名书画家和当地藏族书法家一起,挥毫泼墨,进行笔会交流。
“藏文书法用竹笔书写,现有80多种字体。以前藏文书法家很少,这几年首都的书法家来了以后,藏区的书法爱好者渐渐多了起来。”作为藏文春联的创始人,藏族书法家南杰旺扎的汉语虽不流利,但在笔会现场,他却成为汉族书法家争相合作的对象,几乎没有停笔的时候。“在题材上,我们的合作反映出汉藏一家亲的主题。比如我用藏语写下‘扎西德勒’,汉族书法家书写中文,或者书写‘大爱无疆’‘福寿康安’等词语。”南杰旺扎说。
“藏汉书法家的合作,体现了一种民族间的情谊。美好的祝福通过藏语和汉字的表述,又有着相得益彰的意义。”来自北京的书法家廖廷建如此评价他与南杰旺扎之间的合作。
画家孙晓材此次已是第三次进藏。他说:“这次每到一个地方,我就创作出一幅不一样的作品。”在拉萨北京实验中学,他画了一幅圣贤读书图;在拉萨SOS儿童村,他画了藏族儿童和藏獒;在林芝解放军某部,他画了一幅雪域雄鹰……“西藏的题材很有特点,很入画。我希望用画笔将这里的民族风情描绘出来,以增进民族间的感情。”孙晓材说。
北京市文联领导指出,此次是北京市文联连续第五年组织艺术家来到西藏进行慰问演出和交流。与往年相比,此次进西藏演出在节目形式上更加丰富多彩,在内容上更加贴近西藏人民的生活。这种文化援藏的模式体现了首都艺术家对西藏人民的深厚感情,为民族团结贡献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