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旅游市场迅速增长,当越来越多的人怀着对远方的美好向往踏上旅途时,那些不好找、脏乱差的厕所成为游客们的心头之痛。
“旅游要发展,厕所要革命”。自2015年初,“厕所革命”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一年多的实践,各地获得了哪些成效和经验?未来“厕所革命”应如何持续推进?
保证景区厕所数量满足需求
2015年,我国出游人数已超过40亿人次。火爆的旅游市场也让旅游厕所的需求量增加,据测算,国内旅游一趟平均每人上8次厕所,所有游客每年在旅游厕所如厕次数超过270亿次。厕所设施建设能否跟上步伐,是对我国旅游服务水平的一大考验。
“在我国旅游领域,厕所脏、乱、差、少、偏,是广大游客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是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和旅游过程中的最薄弱环节。”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指出。
解决游客“如厕难”,必须保证景区厕所的数量。2015年,全国建设完工旅游厕所2.2万座,超额完成计划,向“厕所革命”“深入到全国城乡,景区内外”的目标更进了一步。
按照2016年的计划,将新建厕所1.7万座,改扩建0.8万座。从国家统计局对各地厕所建设统计来看,建设进度正在稳步推进,截至6月17日,全国在建厕所11285座,占计划44%左右,已完工3908座,占计划15%左右。其中山东在建和已完工厕所2456座,占计划的66%;浙江在建和已完工1278座,占计划的67%。
技术、理念、管理要创新
“这间屋子看上去不像是个厕所,我和保洁员确认了很久才敢走进去。”在北京房山的“第五空间”厕所门外,一位女士告诉记者。
这间新建不久的“第五空间”与一般的公共厕所似乎有些不同,除了厕所功能外,还设置了自动存取款机、缴费机、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无线网络、电商终端、自动售水机等各类便民服务设施,这让其看起来更像一个供人们放松休息的服务站。
“厕所革命”的开展让各地对厕所建设有了更高的标准,不仅仅是数量上、基本功能上达标,技术革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意受到更多重视。
在一些景区,厕所建设与文化创意和设计结合起来,让厕所成为景观——海南呀诺达园区内,厕所多用木质材料,建筑与热带雨林环境融为一体;桂林愚自乐园景区的溶洞厕所则利用了喀斯特地貌,体现了当地特色。
在管理模式方面,从“费用承包”到“以厕养厕”,再到“商厕结合,以商养厕”的探索,鼓励企业参与管理和经营,在保证基本功能的同时发现商机。此外,多地采用了开放社会厕所的方式缓解厕所不够的问题,即将机关单位、商店、旅馆等社会厕所对外开放。在贵阳,目前已有228座社会厕所免费开放;在济南,许多景区周边商家、药房、饭店、医院门前贴上了“厕所开放联盟”的标志,对游客免费开放厕所。
亟须树立厕所文明观念
“许多景区厕所的环境差,基本是游客自己素质不高造成的,像不冲水,随地扔厕纸等。”旅游爱好者姜悦告诉记者。
“厕所革命”唤起了人们对厕所文明的关注,这就需要包括游客在内的多方共同努力,并担负相应的责任。“观念要变革,要建立厕所是文明窗口的观念,不应再将其看作脏乱差的代名词。”国家旅游局副局长李世宏说。
北京旅游学会副秘书长刘思敏认为,景区卫生条件高一些,可以更好地满足游客的需求,景区厕所清洁卫生无异味,游客也会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对景区的环境保护大有裨益。
有专家提出,本身脏乱的环境更容易形成“破窗效应”,让人们没有了维护意识。因此可以通过硬件改造来改善现状,如安装自动冲水装置,用技术手段限制游客只能抽一定数量的厕纸,引导更多人养成文明如厕的习惯。
(本报记者 鲁元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