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7月04日 星期一

    父子俩的“道情”缘

    作者:本报记者 李晓 《光明日报》( 2016年07月04日 04版)

        【编辑记者延安行】

     

        雨后初霁的清晨,站在垣峁上眺望,远山如黛,绵延相连。一曲嘹亮、高亢,散发着浓郁陕北气息的道情戏,让延川县小程村的一户农家小院里顿时添了活力。

     

        唱戏的主角是惠斌杰与他的儿子惠智勇。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道情的传承人,老惠出身于道情世家,从小便跟着父亲学艺。子随父业,惠智勇也继承了唱道情的事业。

     

        陕北道情,原为道士曲,清道光年间山西道情传入陕北清涧地区,并与当地民歌、秧歌、眉户等艺术形式融合,形成一种具有当地特色的戏曲剧种,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听老人说当年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好多戏都反映当时革命斗争的生活,人们叫它‘翻身道情’,现在我们也会进行改编,反映现实生活,为人民服务。”谈起这些年唱戏的经历,老惠津津乐道地说,“上初中的时候就在学校里的宣传队,20世纪80年代常被邻村请去教唱,后来还去过吉林、山东、上海参加电视台的演出,2004年自己办起了‘黄土地兴延演唱团’,想让更多的人来爱戏、学戏。”

     

        听着父亲的经历,惠智勇也有很多感慨:“父亲大半辈子在唱道情,当年干这一行也就能养活自己,但他还是决定让我也学艺。那时学戏也会遇到困难,父亲就告诉我,要学就要学精,绝不能对不起世家的名声。”这位皮肤黝黑,膀子结实,谈吐间乡音浓郁的陕北汉子望了望身旁的父亲,学戏的场景历历在目。

     

        谈起现在的生活,老惠引以为傲的还是他的演唱团,“现在有23个学员,年纪在30岁左右,平时我教他们学唱,除了到外地参加活动,还在节假日义务到四邻八乡演出。”然而演唱团创立之初,资金短缺,人员匮乏,学员难招是问题,学员学有所成后寻找出路更是问题。后来,随着延川县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民俗文艺的发展也迎来了契机。更让老惠欣慰的是,2008年他成为省级非遗传承人,每年5000元的资助让他有了更足的劲头来办好演唱团。纷至沓来的邀请函,让老惠父子忙碌在各地的集市、庆典、赛会之中,也让这些传承人对道情的未来充满信心。

     

        “我爷爷穷了一辈子,却唱了一辈子,我父亲也是,他们只想让这门艺术传承下去。”惠智勇说。目前惠斌杰正在申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称号,他希望这门艺术除了在家族内薪火相传,还可以走进欣赏它的公众之中,吸引专家来挖掘研究这门艺术的实际价值。

     

        (本报记者 李晓)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