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是一座海洋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气候宜人,环境优美,从神秘灿烂的“海岛河姆渡文化”到鸦片战争纪念馆,定海人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一个个清晰的脚印。
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调研时,专程来到了定海。一年后,记者在定海采访,看到了当地建设美丽海岛取得的新成效,也看到了定海人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对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定海有一个由3个自然村组成的新建社区。一年前,习总书记来调研时,曾坐在村民袁其忠开办的“画春园”农家乐庭院里与村民们促膝交谈。
几年前,袁其忠在外做生意的女儿袁善娟被定海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吸引,返回家乡改建了房屋,把农舍改建成“画春园”农家乐。如今,袁其忠的儿女们每天都在“画春园”里忙碌着。
袁善娟告诉记者,一年来,“画春园”的营业额增加了10倍,年毛利收入达200多万元。由于前来就餐的人络绎不绝,游客必须提前预约。
新建社区成立于2004年12月,由黄沙、里陈、南洞三个自然村组成,人口1500多人。这个社区三面环山,景色宜人,拥有海岛特有的民俗、民情、民风。近年来,他们确定了以“文化休闲旅游”为特色的发展模式,新农村建设亮点纷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建社区党支部书记余金红说,“总书记的到来,给社区干部群众很大鼓舞。我们将沿着建设美丽乡村这条道路坚定地走下去,一定会越走越宽。”
一年前,定海区政府制定了一份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一年来,定海区以文化为引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使美丽经济惠及人民群众。2015年,定海居民人均纯收入2.9万元,比2014年增长近20%;农家乐实现盈利400万元,增长65%;全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增长67%。
用海岛文化建设美丽乡村
一年前,在新建社区群众艺术创作中心,村民们向习总书记展示了他们创作的渔民画和手工艺品。一年来,围绕农耕文化、渔作文化、民俗文化的“一村一色”、“一堂一品”定海农村文化品牌,正在逐步形成。
张高俊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也是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还担任舟山渔民画产业协会会长。2011年回到家乡定海后,他就注重传授绘画技艺,他的学生里既有艺术院校的学生,也有普通的村民,年龄最大的80多岁。
张高俊带出的渔民画创作队伍,多次参加国家级画展,捧回了不少奖杯,衍生品销售额增加了10多倍。这个渔民画创作队伍中,现在已经有50多位村民成为剪纸、绘画高手。72岁的邵荷青老奶奶,就是其中一位高手。邵奶奶只是一位普通农家妇女,学画时间不长,但她心灵手巧,画出的渔民画别具一格。2015年,邵奶奶创作的一幅大公鸡作品,被一位香港客人以3000元的价格收藏。
“文化的植入,使美丽乡村建设在保护绿水青山的同时,找到了新的抓手。现在,村民的文化生活比以前丰富多了。”定海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何徐华说。
品牌活动带动群众文化发展
近些年,定海相继出台多份文件,实施了镇、街道文化员派驻制度,在政策、资金和人才等方面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经过持续努力,他们培育了“唱响定海”“书香定海”“活力定海”等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品牌文化活动。各个社区也积极围绕海洋文化、农耕文化、民俗节庆等主题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连续举办8年的“唱响定海”歌唱比赛,以政府搭台、社会参与的模式运作,让群众登上展示才艺、感受文化的舞台,观众累计近200万人次;2014年启动的“书香定海”活动,以“书香使者”评选为主线,两年来共开展系列活动190余场次;以群众为中心的“活力定海”活动,强化大众参与,让体育活动走近群众,让群众尽享体育快乐。品牌活动的持续开展,带动了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发展繁荣。据统计,定海全区现有群众文化团队602个,文化骨干1.5万多人,常年活跃在群众文化舞台上。
何徐华表示,依托自然山水、历史人文、跨海大桥等资源,定海正在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水绿、山青、村美的美丽海岛文化品牌,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样本。
(本报记者 梁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