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7月04日 星期一

    教育部门反复强调不刻意炒作状元,但状元话题的热度却从未降温——

    换只眼看“状元热”

    作者:本报记者 刘博超 史楠 《光明日报》( 2016年07月04日 08版)

        高考期间的热点新闻接连不断,但公众关注的焦点总少不了高考状元。在百度搜索“2016年高考状元”,可检得结果579万条,占母题“2016年高考”1930万条目数的四分之一强,而“2015年高考状元”“2014年高考状元”的检得数分别为527万和440万条,考虑到今年的状元故事还在不断翻出,对高考状元关注持续升温已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每年,教育部门都反复强调,不刻意炒作状元,可状元话题的热度却从未降温。其实以参考人数之多,区分度之小,得不得状元,谁得状元恐怕只在毫厘之间,充满了偶然性。但追捧状元的社会现象却值得我们深思。公众为什么关注状元,人们关注状元的哪些方面,准状元群体又有着什么样的特征?记者为此进行了调查。

     

    “状元情结”为哪般

     

        历久弥新的“状元”文化首先扎根于科举选才的制度。按科举旧制,作为皇帝点中的殿试头名,状元往往授翰林编修、天子侍读等清要之职。到了今天,高考头名已不再等同金饭碗,高考的内容、组织形式和选拔目标等也都与科举时代大相径庭,但作为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才俊,高考头名仍然寄予着千百年国人集体意识中的状元情结。

     

        6月26日,武汉汉口一小区在门口挂上“状元的摇篮,学子的福祉”横幅引发热议。小区物业负责人说,挂横幅是应业主要求“沾沾喜气”。虽然当事状元曹洁怡“不住这儿”的声明让“沾喜气”成了闹剧,但“星辰下凡,风水佳处”的观念看来在百姓中并未过时。

     

        与百姓相比,中学对状元的“追逐”要现实得多。无论出了状元还是高分段考生,都是学校给家长和社会交上的一份漂亮答卷。“理科710分以上32人,占全省的84.2%,700分以上86人,占全省的54.8%……”类似的榜单,这几日正出现在全国各地优质中学的网站上。

     

        “考得好对中学自然是荣誉,但现在牛校把好苗子都挖到一起,高分段的录取率也未必能说明教学水平如何。”北京某中学教师王天祥说。

     

        北京景山学校副校长吴鹏则认为,对于涌现状元的中学,研究其教学理念、教育生态和生源环境等情况要比“消费状元”更有意义。

     

        据报道,高考成绩公布当天,河北省文理状元分别被北大清华连夜接走,佛山理科状元则在凌晨先后接到北大清华的招生电话。高校又在状元大战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

     

        “大学自然要选才,但状元与第二名或许没有本质的区别。”吴鹏认为,各校追求状元效应与传统文化有关,更有功利性的指向。“无论是出状元的高中还是录状元的大学都会收获眼光和关注,这对双方都是宣传的机会,但是长远来看,育人环境和办学质量的不断提升才是学校最好的名片。”

     

    围观“状元”都看啥

     

        6月27日,在长春市中考的某考场门口,吉林省理科状元刘默涵卖起了“状元笔记”,50元一本的笔记排版考究,受到家长的热捧。

     

        作为众人眼中的学霸、学神,高考状元的学习经验乃至生活习惯首先被媒体“挖”出,细细咀嚼。据粗略统计,状元的起居作息、学习方法、业余爱好和专业志愿是所有“状元报道”的必备要素。吴鹏认为,每个孩子都会有独特的方法和习惯,但并不是所有成功都能够复制。“笔记就是比较个性化的资料,其中不光包含解题方法,还有学生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不一定适合其他人。”

     

        高考状元的职业发展也是媒体津津乐道的话题。“状元回家当保安”“状元辞职回家种菜”之类的话题不时曝出,而状元偷东西减压、状元求职受挫患病、状元弑母等新闻更是给“状元”二字带来了足以让人“一声叹息”的反差。吴鹏表示:“类似话题被热炒恰恰说明这不是普遍现象,发展不顺、达不到社会期待的不能说绝对没有,但状元基本都是全面发展的优秀孩子,抓住个例无限放大是不客观的,况且中高考成绩只能代表孩子以往的学业水平,并不能决定他之后的职业发展和人生道路。”

     

    未来“状元”长啥样

     

        状元也是普通人。其实,随着近年来对高考状元的报道逐渐增多,“吃饭如风扫落叶,小跑着去厕所”之类描述的比例正在下降,而状元们良好的思维习惯、丰富多彩的生活状态正生动地展现在公众面前。

     

        据记者观察,今年的状元大多是素质均衡、成绩稳定的“学霸”。四川谢畅、宁夏田润卉等人得状元都在同学师长的意料之中,北京理科状元周展平中考便是海淀区状元。而在看重综合素质的自主招生中,浙江张振宇、江苏李云飞、河北袁嘉玮、贵州林中文等多名状元都获得了北大清华或是港校的加分、降分录取资格。

     

        “水煮鱼是我的拿手菜,但复杂的也只会这么一两个,想多跟我妈学学,丰富下厨艺。”河北省文科状元袁嘉玮这样规划他的暑假。弹钢琴、吹笛、羽毛球、跑步都是“学霸”们业余活动的选择,而做题少善总结则成为状元们交流学习经验时的高频词。

     

        “随着题目越来越灵活,涉猎面宽、思维深刻的考生会更有可能冲击状元的桂冠。”王天祥说,“过去我们往往聚焦状元怎么刻苦,现在发现,他们的文体特长也很棒,社会活动做得也很好。”

     

        “无论哪个省份,高考状元都需要境界和视野。单一刻苦、没有境界和视野而考出高分越来越难。”吴鹏表示,全面发展、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准状元”的标配,被迫应试即便付出相当心血也难以达到状元的高度。

     

        (本报记者 刘博超 史楠)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