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29日 星期三

    湖北民族学院:努力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作者: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29日 10版)

      立德树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湖北民族学院坚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为湖北民族地区及武陵山区的建设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

    科学定位

    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的人才

      湖北民族学院办在武陵山片区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重点是面向民族地区招生,目的就是为湖北民族地区及武陵山片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实用人才,所以,经过长期的实践,学校确定了“立足湖北,面向西部,辐射全国,服务基层”的办学定位,也就是作为民族高校坚持“面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的办学宗旨。

      按照办学定位,学校提出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能干事”的人才。为解决“下得去,留得住”的问题,学校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德育放在首位,坚持思想教育不放松,从学生进入学校起就持续不断地引导他们把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宗旨内化于心,逐步树立起到西部民族地区、到最基层建功立业的思想。经过长期的熏陶感染,到西部去,到农村去,到基层一线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已成为湖北民族学院大多数毕业生的共同选择和自觉行为。湖北民族学院建校以来,共培养了10余万名优秀人才,分布在全国各地,有70%以上扎根在中西部民族地区。他们长期奉献在条件艰苦的最基层,已成为支撑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技术骨干。仅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党政机关、农林特产系统、电力系统、各类大中型企业、新闻传媒与文艺界等行业中50%以上的业务骨干、科技开发与管理人才毕业于湖北民族学院。学校还通过职业技术与继续教育培训,培养了大批掌握党的民族政策的民族干部,为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与繁荣发展发挥了特殊作用。

    把准需求

    培养“用得上”的人才

      解决了学生愿意到民族地区建功立业即“下得去,留得住”的问题,进一步就要解决好“用得上”的问题,所以根据湖北民族地区及武陵山片区的实际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湖北民族学院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加强应用”的原则,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以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努力拓宽专业口径,在突出民族性、地方性、应用性上下功夫,增强学科专业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坚持从民族地区的需要出发,适时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培养综合素质好、能力强、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比如,根据湖北民族地区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实际以及优势特色资源开发需要,主动服务武陵山片区生态工程建设,设置了园林、城乡规划、环境科学等专业;适应民族地区支柱产业发展需求,加强工科专业学科建设,设置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等应用型专业,培养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门人才。

      切实加强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推进校企、校地、校政合作育人,实施多样化教育教学模式。如文学与传媒学院利用恩施报业集团和广电集团实践平台联合培养新闻传媒人才,经济与管理学院利用恩施旅游企业实践平台合作培养旅游管理人才,法学院利用恩施州县法院检察院实践平台合作培养法律专业人才,工科专业纷纷利用大型企业实践平台开展合作培养人才,与大型企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和课程体系,共建校企实验实训工程中心,直接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教师。

    拓展素质

    培养“能干事”的人才

      “下得去,用得上”是前提,但在基层还要“能干事”。因此,湖北民族学院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尊重个性,塑造品质”的理念,按照“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强化实践、注重创新、突出应用、分类培养”的要求,结合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实际,逐步探索出一套适应民族地区发展需要的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注重学生素质拓展,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特长。

      开展素质拓展活动,激发学生潜能和培养学生的特长,让每个学生走入社会后都“能干事”。首先是引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学校设置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鼓励学生结合专业学习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积极申报国家和省级创新创业计划研究项目,目前学生已有在研国家创新创业计划研究项目和省级创新创业计划研究项目走在同类高校前列。各学科专业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吸收学生参与教师各级各类项目研究,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研究能力和水平。其次是学校所有实验室在完成规定的教学实验任务情况下,课余时间免费向所有学生开放,为学生开展科研、毕业设计等提供便利条件。再次是学校实行一学院一全校性学科赛事制度,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技能竞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学校每年都组织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擂台赛、师范生技能大赛、英语竞赛、大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大学生物理竞赛、大学生沙盘模拟经营大赛等各种赛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赛事活动参加比赛,通过各种赛事活动选拔了一批优秀人才参与全省和全国大学生创新和技能竞赛,而且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学校各二级学院还设立了专门的大学生实践创新活动中心,课余时间和寒暑假向学生开放,安排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培训学生参与各级各类赛事活动,如信息工程学院大学生创新中心每年培训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技术大赛,理学院大学生创新中心每年培训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医学院和临床医学院每年培训学生参加全国临床技能大赛等,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第四届、第五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中,连续荣获华中赛区一等奖、全国总决赛三等奖;新闻专业学生作品《春花上学》荣获中国大学生微纪录片大赛最高奖“项目大奖”。充分展示了湖北民族学院学生的精神风貌和实践创新能力,也为在基层建功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湖北民族学院根据地方的实际需要培养人才,在湖北民族地区及武陵山片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为地方的跨越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