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宿舍涵育大文明——来自宿舍文明建设座谈会的报道】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推出了“家风是什么”“校训是什么”“乡愁是什么”“我的座右铭”等众多产生广泛社会影响的核心价值观专题报道,作为这些报道的重要策划者组织者,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杨华对核心价值观报道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在宿舍文明建设座谈会上,杨华分享了自己对做好核心价值观报道的体会和思考,这些思考对深化和拓展宿舍文明报道颇具启发。
记者:中央主流媒体在传播核心价值观方面有哪些基础和优势?
杨华:核心价值观报道是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主流媒体需要长期共同思考、共同发力的课题。近年来,央视推出了“家风是什么”“校训是什么”等报道,试图通过人性化、有温度的报道,持续唤醒老百姓对核心价值观的共鸣。老百姓不见得能把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全部背下来,但他们对核心价值观有自己的理解和强烈的共鸣,这是我们搞好核心价值观报道深厚的群众基础。我们还有一个基础,就是中央媒体之间的共识和长期通力合作,我们一直在携手前行。在家风家教、校训校风、座右铭的报道上,中央电视台与光明日报都进行了很好的合作。
记者:做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报道,您最深的体会是什么?
杨华:从这些年中央主流媒体的核心价值观报道中,我得到一个体会,就是一定要找准载体。2014年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推出“校训是什么”的报道,第一集播出的就是南开校训,讲述了“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产生的时代背景和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讲述它如何影响了一代代学人,现在又有什么新发展。“校训是什么”系列报道广受好评,在高校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原因就在于找到了一个好载体。核心价值观报道一定要深入到百姓生活中找载体。第一次讨论“家风”报道时,有编辑问我“主任,你们家有家训吗?”我说,我家是普通教师家庭,没有挂在墙上的家训,但是父亲教育我们姐弟俩“不能怕吃苦、不能怕吃亏”,我觉得这就是我家的家风,“家风是什么”报道就是要讲述一代人与一代人之间的精神是怎样传承的。这次光明日报推出“宿舍里的文明”报道,我们很赞赏,我觉得这个报道找到了一个看似很小,但能带来很大效应的“窗口”,找到了核心价值观报道的新载体好故事。
记者:对深化和拓展宿舍文明报道,您觉得应该要注意哪些要点?
杨华:要像家风家教和校训校风报道那样,讲细、讲真,讲出生活味、文化味。中央电视台报道南开大学校训时没有讲很多大道理,就是将一些历史故事娓娓道来,如1934年华北运动会上南开同学打出“勿忘国耻”的旗帜,虽然引来了敌人的炮火,但培育了南开精神。还有,西南联大的毕业证是三位校长共同签发的,证书上还刻有阵亡校长的名字,这个细节展现了炮火当中的铁血故事,诠释了南开大学的价值观念。
记者:宿舍这个小天地现在也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宿舍文明的报道中如何面对?
杨华:核心价值观的报道要做出时代特点,首先要找好载体、找到好故事,还是要解开报道对象普遍存在的“心结”。宿舍文明的报道就要直面社会阶层分化、新媒体普及使宿舍凝聚力、向心力弱化等现实问题,打开大学生的“心结”,这样报道才有穿透力,才有更好的效果。“小宿舍折射大社会”,要把这个观念融入报道,围绕“痛点”去展开报道。今年年初,央视发掘了一个好题材好故事,推出了如何帮助新疆大学毕业生找到工作的报道,解开了毕业生曾经遭遇歧视的“心结”和“痛点”,讲述了学校如何引导他们化解“心结”和“痛点”的过程,赢得了广泛的好评。可以预料,我们拟推出的“宿舍文明”报道,将会是又一个令人难忘的报道。
(本报记者 谢文 韩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