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我说】
教师何为?昨天的回答很明确:教师是人类知识的传授者和生命自觉的启蒙者;而今天可能没有统一的答案。
今天,所谓“好教师”的概念内涵正在发生着有史以来空前深刻的蜕变。联合国“世界教师节”的主题语,早在20世纪就有精彩的先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撰的《学会生存》曾经指出:教师的任务是“为培养一个人的个性并为他进入现实世界而开辟道路”。换言之,教育学意义上的“培养”,其内涵早已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不是由教师以“知识本位观”向学生“传授”人类在过去时代所积累的知识体系,而是以面向未来的“独特创造观”来“启发”学生在与众多学习内容的邂逅中重新认识独一无二的“本我”,从外在学习对象上来发现“本我”潜蕴的天赋兴趣、爱好和特长,并在教师的积极鼓励下获得可持续的定向发展前景。从这样的意义上说,教师与其说是“给予”学生适应现实生存的已有知识,不如说是“启发”学生寻找适合自己未来独特发展的道路;与其说是向学生传授人类形形色色的精神遗产,不如说是鼓励学生在“选择性接受”精神遗产的基础上挑战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开辟属于自己的未来时空。由是言之,教师只能是“开启世界未来的钥匙”。
因此,“今天”的教师不可能担当“传道、授业、解惑”的全知全能者或先知先能者。今天,作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种特殊角色,教师应该成为文明薪火的接力人和创造希望的播种者。这就是今天“好”教师的新概念。
“好教师”应谨慎审视逆势造型的“全面发展”观。去“发现”每位学生在求知和探索过程中“表露”出来的特殊“精神基因”,及时通过各种手段而予以最大化的彰显——这是培植人才的教育哲学的逻辑起点。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这首朴素的教育诗就包含着这样的真理:“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您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所谓“好教师”,首先心中应当具备以个体性、未来性、可持续和可增值为基本价值维度的人才标准以及由此而规定的特殊本质内涵——唯当胸中无成见,尔后眼里有人才。
“好教师”应该坚持自主表达、独立思考的教学观。放弃习以为常、无处不在的“过度”教学。“过度”教学无限度占据学生的思想空间,容易沦为对鲜活童心的一种遮蔽、限制甚至是变相窒息。一个智慧生命的成才,既需要教师之慧眼去发现其未来独特的生长点和创造域,又需要通过一定的教学周期而持续弘扬其特色特长——发现与弘扬,两者合成教育学意义上的深度智力开发。
“好教师”应该坚持尊重个性、鼓励特色的评价观。面面俱到的传统评价标准。对学生实施全面评价,隐含着抹杀其个体特色、遮蔽其可持续成长的风险。面对新生命参差起伏、纵横交错这种精神成长的多元生态,“好教师”要树立鲜明的开放性评价观。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