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的意见》,提出通过试点,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投入新格局,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提高资金使用精准度和效益。当前涉农资金整合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有效推进试点工作开展?记者近日就相关问题采访了财政部副部长胡静林。
虽“不差钱”,但“碎片化”
数据显示,2015年中央财政用于支持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农业生产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社会事业等综合扶贫投入近5000亿元。就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而言,2016年安排补助地方资金规模达到660.95亿元,比上年增长43.4%;地方财政也较大幅度增加了扶贫投入。
“从某种程度上讲,贫困县‘不差钱’,关键是要管好用好各类财政资金。在扶贫投入规模不断增加的同时,贫困地区涉农资金使用管理仍面临不少问题。”胡静林表示。
虽然财政部近年来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涉农资金整合工作,但整合仍以“拼盘式”为主,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涉农资金使用分散、效率不高的问题。这些问题在贫困地区表现尤为突出。
胡静林指出,“基层最知道自己哪儿疼,却没法开方抓药”,上下权责不匹配,贫困县没有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自主权;“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项目和资金“碎片化”安排使用,制约了精准扶贫措施的落地。
因此,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明确要求,要加大扶贫资金整合力度,给予贫困县更多的自主权。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和大力推动下,试点工作得以顺利启动。
从“要到钱”,变“花好钱”
“贫困地区涉农资金整合是政府部门‘刀刃向内、自我革命’。”胡静林说,中央部门不仅要把资金、项目审批权限交给贫困县,打破束缚,改变资金“碎片化”状况,还要加强管理和服务,确保资金投向最重要的方向、最关键的环节、最准确的对象。
那么,如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入扶贫开发?如何在把“零钱”变成“整钱”、把“死钱”变成“活钱”的基础上,真正将“整钱”“活钱”用到贫困人口脱贫上呢?
胡静林表示,中央有关部门重点做好“放管服”的文章,即充分授权,完善制度,取消限制资金统筹整合使用的相关规定,为整合资金“松绑”;加大资金投入,加快预算执行,为增强贫困县财政保障能力提供支撑;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形成支持合力,调整完善相关专项规划,实现脱贫攻坚规划与部门专项规划的有效衔接。
“贫困县作为实施主体,重点要做好‘接’和‘用’的文章,敢于接、接得住、接得好,推动工作重心从‘要到钱’向‘花好钱’转变。”胡静林说,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要重视发挥贫困群众的作用。
既“敢作为”,又不“乱作为”
据财政部统计,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地方对贫困县整合涉农资金的积极性很高。比如,江西省把58个原中央苏区和连片特困县(市、区)全部纳入此次统筹整合实施范围等。
同时,一些地方和贫困县在推进资金整合过程中也创造出一些经验。比如,甘肃省提出省级部门“三管三不管”(“管总量不管结构、管任务不管项目、管监督不管实施”),将资金切块下达到县等。
然而,“有些地方仍有顾虑,怕出问题,推进整合的力度不够。当然,也要防止地方尤其是贫困县‘乱作为’。”胡静林指出,这就必须切实管好用好资金,比如建立负面清单制度等。
权限下放到贫困县后,如何避免“一放就乱、一管就死”?
“试点要在各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严格做好监管和考核工作。”胡静林表示,要全面实行公开公示制度,主动接受监督,创新公开公示方式,准确有效传递信息;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贫困县对涉农资金管理监督负首要责任,贫困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村委会也要深度参与,对监督不到位的,要严肃追责;要强化绩效考核,把脱贫成效作为衡量整合成果的主要标准,建立奖优罚劣机制。
(本报记者 杨亮 刘坤 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