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民间文艺瑰宝】
6月16日东方刚露鱼肚白,82岁的北京大学退休教授段宝林已经坐在电脑前。这一天,他计划将网上关于6月14日—15日召开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九次代表大会的相关资料全部下载以便仔细学习。从事民间文艺教学几十年的段宝林,对于这些年我国民间文艺的发展了如指掌,对于民间文艺取得的成就如数家珍。
民族最稳定的文化DNA
几十年的教学经验让段宝林认识到,民间文艺是人类艺术的根基。“民间文学是文学的始祖,它的历史比作家文学长几十倍还不止。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历来有崇高的地位,中国的《诗经·国风》、乐府民歌以及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等经典之作,都是后来作家、艺术家创作时学习的典范。古今中外第一流的诗人、作家,都重视学习民间文学,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文艺,是一个民族最稳定的文化DNA。有了它,一个民族便可知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知道自己以何种方式更容易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苑利指出,民间文艺也是一个民族必备的“脐带血”,无论世界如何变化,外来文化如何冲击,自身传统如何失落,只要保护好这袋“脐带血”,这个民族的传统即使命悬一线,也能起死回生。“表面上,我们似乎很难看出它与一个国家的GDP、一个国家的道德建设、一个国家的协调发展有什么必然联系,但事实上,民间文艺作为一国最为重要的家底,它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道德标杆,是一个国家创造新文化、新艺术、新科学、新技术的重要参考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之源。”
文化艺术的历史见证
苑利介绍,近几年我国民间文艺的成绩有目共睹:在搜集整理方面,《亚鲁王》《庄子鼓盆歌》等一批珍贵的民间史诗、叙事诗陆续被发掘出来,丰富了中国的诗学宝库;在民间文学数字化方面,启动了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建立了容量高达9亿字的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收录了1949年以来国内出版的各种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民间文学读本6000余册,“为今后中国艺术界文学艺术的创作和改编留住了不竭源头”。
苑利介绍,逐步开展起来的传统村落立档调查,“我们的节日”在全国的推广,以及剪纸、唐卡、年画等民间手工艺图集的出版,都为地方保留下大量的传统文化资源,也为当代民间艺人创作留下了重要的历史见证。
刚刚当选为中国民协第九届副主席的苑利体会到,作为一个具有2000多个县级协会的半官方组织,中国民协还面临许多问题。“按照相关规定,作为民间组织,其学术活动无法取得政府的财政支持。而社科基金、中国艺术发展基金等社会基金的有限支持,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的社会团体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许多关乎传统文化保护的重大项目——如《中国民俗志》(县卷本)、《中国传统村落民俗志》的撰写以及民间艺术保护工作者的专业培训等,均因资金匮乏而迟迟无法启动。”
在苑利看来,目前大量专业人才被闲置,许多民族文化遗产也无法得到及时妥善保护。与国外文化遗产保护主要依靠民间社团组织相比,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尚没有有效利用民间社团组织这支有生力量。其中,制度建设已经成为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最大瓶颈。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苑利认为,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来完成。
(本报记者 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