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落幕了,国产电影取得了佳绩,三部入围国产电影同登金榜,影帝和评委会大奖两项重要的奖项被中国演员和影片斩获,显示出国产电影品质的提升;电影节迎来114个国家和地区2043部电影报名,参展影片近600部,500多部电影在全市54家影院播映,观影人数超过34万,上海观众迎来一场电影的饕餮盛宴。
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盛况不能不说与中国电影产业的井喷局面有着密切的关联,2015年中国电影票房超过440亿元,成为全球第二大票房,有机构预测中国电影票房将在2017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票房,事实上,中国电影票房已经在2016年的上半年就部分赶超了北美,成为“世界第一”的中国电影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作为中国电影发祥地的上海,一度因电影中心的转移和创作能力的下滑,遭到多方的诟病,但我们也清晰地看到,近几年上海电影在政府的大力举措和上海整体文化生态良性发展助推下,发展势头令人瞩目。
为期9天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值得关注的焦点很多,我认为上海国际电影节首创的金爵论坛,在今年显示出不同寻常的魅力。
不可否认,中国电影在20世纪90年代电影改革新政不断推出后,开始了工业化、商业化和市场化的征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过犹疑、停滞、痛苦乃至迷失。今年的系列论坛无疑显示出了对这一过程和现状的整体性的反观,仅金爵论坛,参与的中外嘉宾100多位,囊括了业界和理论界的众多高手,探讨的主题从资本到互联网、市场到创投、VR与影游、评论与教育、甚至未来影院等,广度和深度都超过既往,理性意识的提升证明了中国电影界从未有过的主体性的确立和强大的自信。
面对发展迅疾的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电影界保持应有的警惕不失为一种姿态。我们必须直面的一个现象就是,一方面中国电影票房高歌猛进,电影成为各方资本(包括海外资本)关注的重点领域,另一方面评论界对电影商业化种种批评则远远多于正面的清晰的回应和鼓励,甚至唱衰的声音不绝于耳。
本届电影节评委会主席库斯图里卡一方面赞叹上海已经是世界电影的中心,同时对中国电影又提出忠告:要把电影当作文化和艺术来对待,不要在票房中迷失。
一部好的电影是创作出来的,不能放弃对电影品质的追求,要担当起电影艺术的传承和发现。本届金爵奖的评委之一严歌苓也发出类似的声音,著名导演李安在论坛上表示,中国人口多,超越美国票房是一定的。但他对目前电影市场上的种种现象表示忧虑,希望年轻电影人不要太急功近利拍片,慢慢来做好基本功。
我认为上述问题其实质就是电影艺术与电影工业的平衡与取舍问题。但我不赞成库斯图里卡简单地认为好莱坞电影就是与工业和商业合谋的评判,也就是简单地将电影工业和电影艺术对立来看。
电影是工业革命的结果,伴随着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电影无一例外也将改变整体的生态和美学。我们对好莱坞的研判往往是通过印象获得的,其实好莱坞的成功绝非是工业化的单一结果,它包容了更多的电影文化和美学甚至价值的追求,也在不断推动电影艺术创新,只是好莱坞更加关注技术和市场,更加关注受众和商业。
电影生态是多元和复杂的,电影审美也是多元和分层的。在中国电影工业化还不完备的今天,我们保持足够的警醒姿态是必要的,但如果我们认不清这一进程中的关键因子,最终有可能反过来影响中国电影的崛起。
(黄昌勇,作者为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