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24日 星期五

    常州大学华罗庚学院:

    让学生做最好的自己

    作者: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许学建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24日 05版)

        46名学生,28人考取研究生,10人收获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录用通知书……这是常州大学华罗庚学院首届毕业生交出的“成绩单”。

     

        丁超颖是华院121班的一员,2012年,她仅是一名普通的本科生。如今,她不仅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SCI发表了论文,还考上了天津大学王牌专业——化学工程的研究生,综合成绩位列专业第一。

     

        “回首四年,我一直在思考:华院到底带给了我什么?应该是一种能够激发热情、奔放活力的氛围。”丁超颖告诉记者,这种氛围会让你不自觉地不服输,不自觉地不放弃,让你“一不小心”就达到了从前不敢奢望的目标,寻找到最好的自己。

     

    给予学生多样选择

     

        2012年12月18日,常州大学华罗庚学院在万众瞩目中揭开面纱。经过笔试、面试和心理测试选拔,这片被称为常大教育改革“特区”的地方,迎来了首届47位学生。

     

        “华院绝非举全校之力打造的‘尖子班’,而是对诸多人才培养改革举措先行探索和尝试的‘试验田’。”在常州大学党委书记浦玉忠看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天赋、爱好和性格,华院的任务就是让这些特质得以承认和开发,以免人才埋没。

     

        “给予学生自主和多样的选择”,是华院帮助学生“寻找”最好自己的第一步。在这里,前两年不分专业并按照专业大类进行统一培养,后两年学生再根据自己的特质在大类内自主选择专业;自由免费选修全校所有校级以上精品课程,让学生不断尝试、调整。

     

        2012年,纪加超被常州大学制药工程专业录取时,对专业了解并不透彻,更多是听从师长的建议。“在华院,院士面对面、专家讲座、学子沙龙等精彩纷呈,让我们对职业规划、就业前景铭记于心,老师会再根据每个人的兴趣、特长等给予建议。”两年后,纪加超毅然决然选择了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如今他已考取江南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

     

        2015年,华院18支代表队在全国“高教社杯”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取得国家一等奖1项、国家二等奖4项的优异成绩,这是继2008年常州大学摘得国家一等奖时隔七年后再次获得国家一等奖。

     

    强化学生综合素养

     

        去年7月,华院122班学生张威提前一年毕业,进入香港中文大学读研。学霸、科研达人、三年时间收获198个学分、同时被香港两所大学录取……一时间,有关张威的故事在校园流传。

     

        对于过去的成绩,张威归功华院对自己技能和素养培养的严格把控。“四年时间,学院坚持给我们开设英语课程,有海外文化课程、外教口语训练,大四还有阅读与翻译。”得益于此,张威只经过半个月的准备便取得雅思6.5分,达到香港高校要求。

     

        “让学生绷紧学习‘神经’,华院还实施学业导师和学术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前2年,给每位学生配备1名学业导师,指导学生基础课程学习;后2年,给每位学生配备1名学术导师,指导学生专业学习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常州大学华罗庚学院执行院长陈海群告诉记者。

     

        与此同时,华院还特意设置了道德心理素养、人文领导素养、实践创新素养、自主学习能力素养、国际竞争力5个荣誉项目板块,每个板块下设子栏目,并配以相应学分,让学生的素质和技能得以全面发展。

     

    提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精气神”

     

        “贡献50元,既能支持公益,又可强身健体。”5月10日,华院122班学生徐秀在朋友圈转发了“一袋牛奶的暴走”活动。她没想到,这个共识瞬间从宿舍蔓延到整个学院。活动当天,不仅有28位华院学子参加,学院的3位专任教师也报了名。

     

        放弃休息参加暴走,对常州大学华罗庚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安宁而言有着深层次意义:10公里的距离,锻炼的不光是学生身体,更是意志。“更重要的是,教师参加学生呼吁的活动,对学生是一种认可和鼓励,今后类似活动,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

     

        “华院培养的拔尖创新人才,不能只知道学习和科研,更要享受生活、学会感恩等。”在常州大学校长陈群看来,提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精气神”,让他们热爱生活、懂得更大的责任和担当、更多地付出和奉献,才能在更广阔的空间实现自身价值。

     

        率先试行无人监考“诚信考场”,培养自律和诚信意识;指导学生走进社区、敬老院,热心公益;组织涂鸦、放风筝等课外活动,在学校旁边的武进体育馆租下羽毛球场地,让学生周末下午免费打羽毛球……在丰富的活动和历练中,学生对人生发展目标和自身价值认识得更加清晰。

     

        (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许学建)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