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基层去 到创业一线去】
就业,还是创业?六年前,这个选择摆在大四毕业生陈第、李展铿、叶文胜、蔡瑞涛等人面前。就业,可以去一家不错的IT公司,生活安稳;创业,则可以追求做出伟大公司的梦想,但充满挑战。最后,小伙伴们集体作出决定:创业!六年后的今天,创办中国第一家移动广告平台、在新三板上市、在美国设立分部——陈第和他的团队创立的优蜜移动已经成功圆梦。
陈第团队是华南理工大学涌现出来的创新创业的典型代表。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双创”之花,正在这个美丽的校园里绚丽绽放。
夯实创新创业知识基础
对于大学生来说,创新创业首先要构建所需的理论框架、知识体系。华南理工大学设置各类创新班31个,每年招收1000多名学生。其中,成立于2009年的基因组科学创新班,累计有84人次以并列第一作者和署名作者的身份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68篇,被教育界誉为一场“静悄悄的教育革命”。同时,华南理工大学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着力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除了上课,我还经常去图书馆自习,这为我后来创业打好了知识基础”,陈第认为创新创业离不开导师的专业培育,也离不开个人的求知若渴。
除了改革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华南理工大学还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在未来五年,这一课程群的总量将达300门。
搭建多类型实践平台
距离第二届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还有一年多的时间,然而,在华南理工大学校园里,围绕比赛的各项准备工作却早已开始。华南理工太阳能竞赛团队在上一届比赛中获得国内高校第一名,他们认为好成绩离不开在校期间的课外科技实践。
“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可以突破从理论到实际的困境,不让好点子成为一纸空谈。”指导了多个本科生课外科技创新项目的土木与交通学院副教授何庭蕙如是说。据统计,华南理工大学有超过40%的本科生和100%的研究生接受过各类科技项目的训练。
在华南理工大学,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内的所有科研基地都对本科生开放,近400个校外实习和创新实践基地、校企联合实验室永远为学生敞开大门。
营造一流校园文化氛围
华南理工大学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构建了“两工程一计划一行动”的学生工作体系,在“双创”的大潮中,这一体系也被注入了新内容,与其他校园活动一起营造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刚刚评出的校园“十大卓越团队”中,就有7支团队因其创新创业事迹而入选。
“在学校参加的比赛让我在团队的磨合、融资上积累了经验”“团队成员之间应该是互补的,同时也应该是团结的”……在一次对话校友活动中,陈第和另一位创业校友袁玉宇分享了自己的创业经历,为师弟师妹们释惑答疑。不仅仅是校友,知名科学家、优秀工程师、企业家、风险投资人均是华南理工大学各类学术报告会、行业讲座、经验分享会的座上宾客。
通过校园媒体报道、项目宣讲、作品展览、座谈会等形式,华南理工大学还营造出既踏实笃行又勇于探索、既注重成果又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本报记者 吴春燕 本报通讯员 华 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