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宿舍涵育大文明——来自宿舍文明建设座谈会的报道】
宿舍是学生修身立志的精神家园,是学校以文化人、立德树人的一方天地。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顾海良长期在高校和教育部从事领导工作,对此始终关注关心。在“宿舍文明建设座谈会”上,他针对当前宿舍文明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直抒己见,引发与会者的强烈共鸣。
记者:您一直从事教育管理和研究工作,在您看来,当前宿舍文明建设面临哪些新问题?
顾海良:宿舍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有困扰学校多年的老问题,但更多的是发展中的新问题,其中主要有:
第一,社会阶层分化带来的挑战。社会阶层分化形成的种种差异,既折射在校园中,也体现在宿舍里。一个宿舍的学生,有的每个月生活费只有300元,有的可能有3000元。不同社会阶层、家庭背景的学生,思想状况、生活水平、生活习惯差异很大,如何让他们和谐地共处一室,工作难度非常大。
第二,新媒体发展带来的冲击。很多人对大学“卧谈会”仍记忆犹新,从国家大事到自己的生活和爱情,“卧谈会”无事不谈。但现在大学生似乎更愿意通过手机、微信和远方的朋友,而不是和自己上下铺的同学交流。新媒体的发展,导致大学生交往手段、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交流频繁,人际交往大大减少,这种状况还在不断强化。
第三,教育体制改革带来的影响。学分制的推行,造成“同学不同班(宿舍)”“同班(宿舍)不同学”现象普遍存在。原来一个班级和宿舍的同学都是一起上课,宿舍成员有学业上的共同话题。现在共处一宿舍的同学,上的课不一样,选的课不一样,作息时间也不一致,共同话题越来越少,班级和宿舍的凝聚力、向心力在不断弱化。
记者:在宿舍文明建设中,应该如何应对这些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
顾海良: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交往手段发生了很大改变,宿舍文明建设也应该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创新的精神与时俱进地推进,思考宿舍文明建设应该有哪些新的着力点。比如,如何利用新媒体促进宿舍文明建设,有的高校做了很好的探索。在新生报到前通过网络调查学生的兴趣爱好,看他们希望和哪些同学住一个宿舍,在宿舍安排上尽可能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实现合理搭配,这样大学生报到时就可以建立微信群和舍友进行交流了。
如何让宿舍文明建设有更强烈的时代感,更有利于大学生人格的培养,离不开媒体的参与。《光明日报》推出“宿舍里的文明”专题报道,把宿舍文明建设这一话题的必要性、重要性展现出来,非常有意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对宿舍文明新的时代内涵、发展要求和推进宿舍文明建设的创新理念做出更深入的探讨。
记者:您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来推进解决宿舍文明建设面临的新问题新任务?
顾海良:我认为应该做到三点:
一是创新理念,达成共识。宿舍文明体现着大学校风、承载着大学精神,是大学育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宿舍大天地、小环境大作为,要充分认识宿舍文明建设在促进大学生共同学习、共同发展、共同奉献上不可取代的作用。
二是系统谋划,形成合力。学生宿舍文明建设包括教育、管理、服务多个方面的内容,涉及学生工作、后勤管理、学院教育等多个方面,包括安全、卫生、文化、制度、行为等多个环节,涵盖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层面,需要统筹兼顾、通盘考虑。
三是精心组织,重在实效。学生宿舍文明建设既需要硬件投入,也需要软件配套,还需要制度约束激励,更需要文化熏陶和氛围营造。应实现制度规范体系、思政教育体系、生活服务体系、支撑保障体系、统筹协调体系的“五位一体”,在体系建设、空间设计、行为规则等方面围绕育人环境建设进行多种尝试与探索。(本报记者 谢 文 韩 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