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庆,即大学成立周年纪念,主要表现包括校庆期间举办的各种纪念性、仪式性和教育性的活动等。作为阶段性地向外公告形象、对内凝聚精神的大学校庆,开展这些活动本无可厚非。不过近年来大学校庆活动的日益升温,也出现了场面喜庆却缺乏理性思考、缺乏内涵、缺乏有序组织的情况。这无疑背离了举办校庆的初衷,导致预期的文化价值难以实现。
什么该办,什么不该办
校庆是大学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大学文化记忆的重要形式,是大学文化创新的重要契机。大学举办校庆的意义在于:站在学校发展的里程碑处,通过校庆各项活动,有助于大学组织成员对过去办学历史和成果的梳理及反思;校庆也是一扇窗口,透过这个窗口向社会传递的是一所大学的价值观和独特的文化追求,透过这个窗口引进校园的是信息和资源;校庆更是一种仪式,是大学传承与发扬历史传统的载体,是增强大学广大师生校友凝聚力的“黏合剂”。从这个角度来说,校庆不仅要办,还应尽力办好。
我个人认为,大学举办校庆有“三忌”。一忌动机功利,个别学校把校庆看作募集资金的机会,或将其视为个人政绩展示、仕途提升的契机,这样的功利心态容易使校庆变味甚至变质;二忌频次过繁,一般来说十年一庆符合规律,年年庆祝再加上五年必小庆就有些频繁了,为校庆而校庆,容易使主办方疲于奔命却事倍功半;最忌者为盲从,主要表现在校庆上盲目攀比,不量力而行,一味追求规模大、声势响,又不重视以内容充实的活动去支撑,结果既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过度投入,又失去特色、达不到预期。
校庆离不开“人”
虽然校庆表现为大学在特定时期的一系列活动,但从本质上来说,校庆离不开一个字:“人”。校庆不仅需要“人”的智慧,需要“人”去推动,更要围绕“人”来开展。所以说,举办一次成功校庆,是对大学整体力量乃至育人水平的一次检验。
首先,校庆文化既是一种回顾历史的反思文化,也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展望文化。一所大学在其发展过程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通过校庆,我们既要回顾过去,更要大步向前。学校应该梳理历史、凝练精神,记录和缅怀那些曾在学校任教的大家名师,同时也应把更多精力和注意力投入到那些定义了学校现在和未来的问题之上。
今年两岸五所交通大学共同开展120周年校庆纪念活动,就是立足未来的一次合作。同根同源的五所交大将共同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交通大学文化”。目前已发布《交通大学建校一百二十周年》纪念邮票,设立了“交通大学文化发展基金”,五校联合举办的体育赛事也陆续开展,这些举措就是希望通过交通大学共同的文化符号,体现“天下交大是一家”和“每一所交通大学都是交大人的母校”的文化内涵,着眼于交通大学文化“120后”的可持续发展,助力“五校同心创一流”美好愿景的实现。
其次,我认为,热闹的校庆背后更需要冷静思考。既要冷静布局整体安排,突出特色、丰富内涵;更要冷静思考,学校已经来到一个新的起点,面对新的时代,该继承哪些优秀的传统,如何更新办学理念,如何承担新的责任。认认真真地回答“办什么样的大学”和“怎样办好这样的大学”等关乎学校特色发展、长远发展的关键问题。2016年9月10日是新中国第32个教师节,也是北京交通大学120周年校庆日。在组织此次校庆之初,学校就有其明确定位,将校庆作为学校发展中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坐标,争取实现四个目标:一是彰显历史底蕴,激发奋进动力;二是助力国家战略,突出优势特色;三是建设世界一流,提升国际影响;四是汇聚各方力量,增强办学实力。
衡量校庆质量的标准
我认为,衡量校庆举办质量高低的关键指标,是能否通过校庆活动,为学校未来发展注入更大的精神动力和更多的资源。校庆不是属于校长的节日,而是全体校友、全体师生的共同节日。
这里要着重说一下校庆活动对校友的重大意义。校友们大规模的回归常常是依托周年校庆活动。校友是大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资源。是人才资源、教育资源、公共关系资源、信息资源、智力资源乃至教学改革资源的聚合体。校友的社会阅历、创业历程与人生体验,是在校大学生鲜活的教材。学校可以通过各行各业的校友,了解国内外的教学活动、科学研究、最先进的技术等信息。大学在校庆活动中,应当牢牢抓住这一宝贵的资源库,有效地做好维护、开发与利用的工作。加强学校与校友之间的沟通,通过校友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对学校办学思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学校的发展战略等方面的宝贵意见和建议,通过校友加强学校与社会各界的科技合作,沟通信息、筹谋划策,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帮助,让世界变小、让学校变大。(作者系北京交通大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