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天明可能想不到,他在电影《百鸟朝凤》中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忧虑正在镜头外上演——电影中唢呐艺人在新旧文化的博弈中艰难图存,吹响一曲慨叹传统文化式微的哀歌;电影外执着于艺术精神的电影人,在商业大片充斥眼球的时代,也上演着理想与现实冲突的“离骚”。该片的意义不只在电影本身,还在它生发出的“本着艺术初心的电影在今天该如何自处”的文化反思。
《百鸟朝凤》不是一部符合当下观众口味的作品。它叙事语言和表现手法简朴甚至陈旧,以至于一些在时尚、噱头等商业元素中吃坏胃口的观众找不到看点,只是心头隐隐掠过一丝对传统文化没落的哀伤。这正是值得反思的地方。吴天明并非不知道当前中国电影流行什么,但他偏爱“走土路”。用他的话说,只有踏在泥土地上,脚底下才能感觉到力量。吴天明要求剧组严格管理,不做祸害百姓的“蝗虫”;虽身兼导演和制片人的重担,他却不搞特殊化,坚持与剧组同住在条件简陋的招待所;他遵循老规矩认真创作,作品里没有花里胡哨的技巧,也没有赤裸裸的市场企图,只有对电影艺术优秀传统和人文精神的尊崇和恪守、对生活的热情和现实的思索。正因为这种对传统的因袭和潮流的反叛,使执拗的吴天明和质朴的《百鸟朝凤》显得难能可贵。
产业高速发展,热钱不断涌入,蒸腾着每个人的心,部分企业急于谋求高额利润,一些创作者也因一夜成名的财富故事而蠢蠢欲动,IP崇拜愈演愈烈,颜值鲜肉大行其道,商业逻辑改变甚至重新定义电影。在恶性炒作、虚假票房的影响下,缺少艺术品位的粉丝电影越来越多,怀揣文化匠心的良心之作被挤至角落。《百鸟朝凤》所折射的,是艺术的虔诚敬仰者和对金钱的顶礼膜拜者之间的信仰冲突,是坚持做自己与刻意迎合市场潮流间的分庭抗礼。它提出一系列问题:电影人是坚守对艺术的信念,还是为金钱不择手段?是让资本逻辑取代艺术逻辑、沦为追逐利润的工具,还是守住底线、回归艺术本身?是用心凝聚还是用钱堆砌?当酷炫的特效、明星的面孔越来越多地成为电影卖座的必备条件,谁来为电影人的兢兢业业点赞?
虽然《百鸟朝凤》上映之初遭到市场冷遇、因方励惊天一跪票房逆袭的事件,受到了业界诸如炒作、道德绑架之类的质疑。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吴天明的艺术真诚。从某种意义上说,更多观众因为方励下跪去观看《百鸟朝凤》这部电影,进而了解吴天明这个人和他所做过的事情,至少是一个契机,让社会各界关注这种严肃电影创作、发行、上映的难题,督促更多电影人思考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电影人应该如何自处的问题。近日在上海电影节上,导演李安“我们应该给电影多一点时间和耐心”的一席话引发热议。这也是《百鸟朝凤》想给当下急功近利的电影业的警示。他们在呼唤电影人面对任性野蛮的资本要把握自己的节奏,守住艺术良知和文化逻辑,重拾对艺术的敬畏和初心,重新校准中国电影的发展方向。
(作者为中国文化报主任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