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18日 星期六

    “农业圣地”再起舞

    ——陕西杨凌助推农业现代化

    作者: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18日 02版)

        【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新战略带来新气象】

     

        陕西关中,八百里秦川的平分线上,坐落着农业科技新城杨凌。这座闻名遐迩的城市因农业而兴,见证了中国农业由传统走向现代的每一步进程。在这块周人先祖后稷曾洒下汗水的地方,正在续写现代农业的辉煌。

     

    一、背景

     

        杨凌是华夏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素以“中国农科城”著称。过去几十年里,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科研、教育、创新基地。1934年,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成立,奠定了杨凌以农立城的第一块基石。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陆续在这里布局了10所农业科研和教学单位。在不足4平方公里的地方,聚集了农、林、水等70多个学科5000多名科教人员,被誉为“中国农科城”。1997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从此,杨凌肩负起了引领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神圣使命。进入新世纪之后,杨凌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自身发展“三个能力”大幅提升,稳步向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中心、农村科技创业推广服务的重要载体、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的重要基地、国际农业科技合作的重要平台、支撑和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五个方向发展。

     

    二、做法

     

        1.以“土地银行”破解规模经营难题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也是发展农业的首要条件。杨凌示范区要发展的是现代农业,探索的是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但土地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与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模经营是一对矛盾。“大棚菜把人爱,早晨揭晚上盖,精品菜高价卖,挣下钱把楼盖。”这是杨凌斜上村流传的一段顺口溜。这源自2009年开始推行的土地流转。

     

        2009年,杨凌引导农民组建“土地银行”,推行合并调整、反租倒包、企业租赁、自愿互换、入股合作等五种土地流转方式。斜上村的“土地银行”设有完备的董事会结构,土地流入流出及财务管理都公开透明,接受村民监督、政府监管。村民以每亩700元的价格将土地存入“土地银行”,企业、本村村民或外地农民再以每亩700元的价格从“土地银行”租用土地,用于规模化经营。通过“土地银行”流转土地,斜上村成规模种植的大棚菜和猕猴桃占到全村耕地面积的70%,村民的人均纯收入有了大幅度提升。

     

        土地流转还催生出一批职业农民,他们告别传统农民单家独户的生产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明确分工、标准化和执行严格规章制度的农业生产。由职业农民组织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成为杨凌发展现代农业的生力军。截至2015年2月,杨凌已培育以职业农民为主体的新型农业合作社415家,其中,成功创建国家级示范合作社4家,省级示范合作社和百强社13家,家庭农场50个,累计流转土地5万多亩,占区内耕地面积的58.1%。

     

        2.以产学研一体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命根子”问题解决了,第二步就需要把发展农业的“脑瓜子”给理顺了。杨凌发展现代农业,核心就是要通过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发展。

     

        然而,产学研的碎片化,一直以来都是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结合的顽疾。最早杨凌拥有10个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分属国家部委和陕西省管理。这些科教单位长期“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设备重复购置,项目重复设置,整体优势难以发挥。

     

        1999年9月,示范区对10个科研教学单位进行合并,将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科院、陕西省林科院以及中科院西北植物所等7个科教单位合并,组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农业学校、水利学校、林业学校等3所中等教育学校合并成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此举实现了科研资源和教育资源的实质性整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也成为一所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新型大学。

     

        碎片化到集聚化,带来产学研的一体化,也打通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从2004年开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立了“政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先后在陕西、河南、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建立了小麦、苹果、红枣、茶叶、蔬菜、葡萄、花椒等23个永久性试验示范站,建立了37个专家大院和一批科技示范推广基地,800多名专家教授常年指导示范站和示范推广基地。

     

        通过建立试验示范站、专家大院、科技示范推广基地,该校在动植物育种、植物保护、农业生物技术、旱区农业与节水技术、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等研究领域,形成鲜明特色和独特优势,累计获得各类科技成果5000多项,获奖成果1800多项。同时,开辟了“大学—试验示范站—科技示范户—农民”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快捷通道,促进了西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

     

        示范区成立以来,杨凌已在18个省区140个市县建立了229个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年示范推广总面积达到5520万亩,总效益158亿元。推广动植物良种1700多个,面积超过2亿亩,转化推广先进适用技术1000多项,使5000多万农民从中受益。

     

        3.中国农业的奥林匹克盛会

     

        从热带的奇花异草到五大洲的奇珍异果,从江南水乡到塞外沙漠的造型,从工厂化穴盘育苗到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从专家远程视频会诊病虫害到“三农呼叫中心”……还有手机种菜、电脑施肥,这些原本只有在网络游戏“开心农场”里才能实现的“现代农业梦”,在第二十二届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上成为现实。

     

        农高会是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同意,由商务部、科技部、农业部、林业局、知识产权局、中科院等19个部门与陕西省政府联合举办的,是我国农业高新科技领域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5A级农业综合展会,被誉为“中国农业的奥林匹克盛会”。

     

        2015年10月22日,作为“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有益探索,“网上农高会”在杨凌示范区正式上线。由杨凌农科专家为优质农产品代言的阿里巴巴“聚划算”活动,上线仅60小时,销售额就突破2100万元,成为杨凌涉农电商创业者津津乐道的营销佳话。

     

        2015年11月5日,第二十二届杨凌农高会开幕当天,一朵大数据组成的“农业云”飘落杨凌。这朵“农业云”将依托农业大数据、云服务、物联网、互联网等先进技术,为支撑和引领中国农业现代化作出新探索。从此,一个与实体农高会相配套,为展会及参展企业、参会观众提供现代信息服务的互联网平台投入运营,农高会第一次实现了“永不闭馆、永不落幕”。

     

        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联合国环境保护署、欧盟创新中心等国际组织的官员来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10多个国家的近20位部(州)长率团来了。作为“绿色硅谷”的杨凌,逐步成为展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新成就的重要窗口,成为促进中外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农高会举办22年来,累计吸引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以色列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的上万家涉农单位、2400多万客商与群众参展参会,累计促成投资和交易总额6500多亿元人民币,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启示

     

        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短板,必须加快破解各种难题。

     

        其一,要创新土地流转方式,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杨凌通过组建“土地银行”搞活土地流转,推进规模经营,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业服务主体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带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加速集聚,为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其二,要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建设,用好用足农业科技资源,解决“怎样种地”的问题。杨凌通过政府引导,整合当地丰富的农业科技资源,大力推动产学研一体化,打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为农业发展插上了科技翅膀。

     

        其三,要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农业发展打开更广阔的空间。杨凌通过举办农高会,搭建农产品和农资生产资料贸易平台,进而破题“互联网+现代农业”,为农产品销售和各种农业资源的流通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为农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注入了不竭的市场动力。

     

    点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农民收入快速增加。但是,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性问题逐步凸显。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完善土地流转方式、破解规模经营难题、培育职业农民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杨凌的经验告诉我们,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产学研深度融合和国内外广泛合作交流的开放发展方式是加速发展的有效途径。

     

        ——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 张新友

     

        (选自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的《领航中国》一书)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