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天津6月16日电(记者谢文、陈建强、陈鹏)“宿舍文明建设座谈会”16日在天津南开大学举行。来自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领导、专家学者、大学生代表30余人围绕“建设怎样的宿舍文明、怎样建设宿舍文明”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形成了一系列共识。该座谈会由光明日报社、南开大学、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联合主办。
与会人员认为,宿舍文明建设要抓住主线,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始终、落细落小落实。光明日报社总编辑杜飞进认为,对大学生来说,宿舍是第一社会、第二家庭、第三课堂。“建设怎样的宿舍文明、怎样建设宿舍文明”,应该紧扣宿舍这种“小社会”“大家庭”“隐形课堂”的特质和特性,在这一方“斗室”里深耕厚植文明和文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着力培育公共精神,将宿舍建设成为秩序良好的“小社会”,着力营造温馨环境,将宿舍建设成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大家庭”,着力构筑人文雅舍,将宿舍建设成为促进成长的“隐形课堂”。教育部思政司副巡视员俞亚东说,应把核心价值观作为目标引领、内容主导和价值标准,贯穿到学生对宿舍文明“知情意信行”的全过程,贯穿到宿舍生活环境、规章制度、实践活动各环节,蕴含于宿舍生活的细节、体现于学生日常的行为。南开大学党委书记薛进文表示,要把“人文雅舍”作为精神引领、文化熏陶、价值观养成的题中之意,从大局着眼立意,从小处入手落实,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为学生烙印下充满正能量、深沉厚重的人生底色。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工作处处长应中正认为,应强化园地意识、育人意识和服务意识,广泛开展宿舍文化活动,使学生宿舍成为主流价值的精神家园。
与会人员认为,宿舍文明建设要有问题意识,直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顾海良表示,宿舍文明的建设要捕捉时代感、体现当代性,对不同阶层不同家庭背景学生如何和谐共处一室、新媒体渗透导致宿舍思想学习和生活交流交往功能弱化、学分制带来的“同学不同班(宿舍)”“同班(宿舍)不同学”等新问题,要创新理念、优化机制、凝聚合力,及时做出回应。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中国伦理学会秘书长孙春晨说,当代大学生有极强的个体意识,为防止大学生受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影响走向歧路,有必要以建设宿舍文明为契机,培育大学生的公共生活伦理素质。
与会人员认为,宿舍文明建设应植根传统,从高校历史文化、治理理念中汲取营养智慧。北京大学副校长王仰麟说,应发掘宿舍文化中的记忆和情感因素,让宿舍成为一个时空纽带,使不同年代的校友和在校学生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吴付来说,应在每一间宿舍读书静思的方寸之间,引导同学们建设“青春做伴、拾光为家”的美好宿舍生活。南京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明生认为,应将“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融为一体,使学子在生活中养成沉静儒雅、励学敦行的君子之风。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张静表示,正是在“海味”宿舍文化的熏陶中,海大的学生们形成了海纳百川的胸襟气度,涵养了谋海济国的情怀。
与会专家学者高度肯定了光明日报推出的《宿舍里的文明》专题报道。杜飞进介绍,光明日报将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共同推进和深化“宿舍里的文明”报道。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杨华表示,央视将利用好宿舍文明这个核心价值观宣传的好载体,从大学生身边的点滴入手,讲好故事、直面心结,让报道具有穿透力。
座谈会由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李春林主持。
(本报记者 谢文 陈建强 陈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