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源】
公元前1043年,刚刚平定天下的周武王突然驾崩。年幼的成王即位,武王之弟周公摄政。武王三位镇守东方的兄弟叛乱,周公苦战三年方平息。
靠兵威只能威慑一时,只有礼乐才能教化人心。在平叛、分封功臣之后,周公开始制礼作乐。
其中有一套纪念武王伐纣之功烈的乐舞——“大武”。可惜历经秦火,大武的全貌早已不得见。只有当年的歌词片段保留在了《诗经·周颂》中,其中《般》的末句云:“时周之命!”意为天下都要顺承周王的命令。
以王命为代表的统治秩序,正是宗周礼乐精神的核心。周代有“册命”礼,但完整的“册命”礼已经失传,仅有蛛丝马迹可供我们追溯那典雅的礼容。如《礼记·祭统》记载,天子赏赐爵禄一定要在太庙里进行,表示这爵禄是来自列祖列宗的。但许多细节问题后世的学者们仍争论不休。如《左传》里提到晋文公“出入三觐”。字面上看,“觐”是觐见天子的意思,“三觐”似乎是指册命的时候晋文公见了三次周王。具体如何?历代学者各抒己见,聚讼纷纭。
幸运的是,青铜器铭文给我们提供了新的线索。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组铜器,是西周晚期一位名叫“颂”的贵族所作,包括1鼎(图①)、1簋(图②)。其铭文大体一致,完整记载了周王册命的场景。细细读来,当年的典礼如在目前:
公元前825年5月27日清晨,周宣王驾临成周(今洛阳)康宫宗庙群中的昭王之庙。太宰“引”,引颂进庙门,立廷院中央。周王让史官“虢生”宣读。虢生道:“周王有令:颂,任命你掌管成周二十家贾师(商人的首领),并监督新来成周交易的商贾。将交易所得物品上供宫廷。赐黑色带刺绣花边的官服,朱红蔽膝,大红衣带,带銮铃的旗帜和一套马笼头。”颂跪拜,行稽首礼。捧过命书,退出王廷。(安奉好命书后)返回王廷,向宣王进献珍贵的玉器。颂感激报答天子的宠命,故做了这一套宝贵的列鼎(列簋)。以求先人的庇护和赐福,并誓永作天子贤臣,子孙将永远宝藏这套器物。
至此可知所谓“出入三觐”,很可能就是“出纳三瑾”的通假,指的是晋文公受赐之后,向周王进献了三枚美玉。
颂的职务,相当于《周礼》中的“司市”,即管理市场交易的长官。据《周礼》的记载和颂所赏赐的物品判断,这种官职的爵位是比较低的。但为了纪念这次王命,颂所做的铜器却非常多,皆形制精美,工艺精湛。目前尚存于世的,除了故宫博物院所藏,台北故宫还藏有1鼎、1壶。另外,上海博物馆、山东省博物馆乃至海外收藏机构皆有相关藏品。综合来看,颂当时所作的或许是5鼎、6簋、2壶、1盘、1匜。
我们知道,周代还有“列鼎”制度:天子享九鼎八簋,之下诸侯、大夫、士依次减少。而颂所作器物的种类、数量与同时期晋国国君墓葬中的器物组合一致。可见其家族财力雄厚,亦可见西周晚期已有了“礼崩乐坏”的先兆。
颂还曾任周王的史官,称“史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史颂簠(音甫,一种方形的盛放饭食的器皿)、台北故宫收藏的史颂簋,均出自史颂,故铭文称“史颂”的器物与单称“颂”的器物合称“颂”组器。其中,史颂簋铭文记载,颂还曾受命,去联通苏国(今河南温县西南)的津渡,使苏国的民众能到成周贸易。足见西周晚期成周市场对周王室的重要。
宣王三十九年(公元前789年)。宣王插手鲁国内政,废长立幼,诸侯多畔,与西戎的战事失利,终于使西周在幽王时轰然倒塌,煊赫一时的颂家族随之覆灭。成周市面的繁华,颂家族的荣光,与珍贵的铜器一起被深埋地底。
颂器的出土约在清代,至迟在道光年间,颂器已经见诸厂肆,进而流入了宫廷。台北故宫的颂鼎、颂壶、史颂簋,以及北京故宫的颂鼎,皆来自清宫旧藏。史颂簠则在民国时被溥仪运到天津,抗战胜利后重回故宫。颂簋经刘鹗、冯公度递藏,解放后由冯氏后人捐献,1956年入藏故宫。
如今,在紫禁城承乾宫的青铜器馆里,三件颂器安放于展柜之中。整日面对如织的游客,它们似乎在默默诉说着当年的故事,召唤着如星辰般散落人间的兄弟,也展示着宗周礼乐的流风余韵,供人们追溯、叹惋。
(陈鹏宇,作者单位:故宫博物院器物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