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14日 星期二

    “科技小巨人”是怎样炼成的

    ——天津经济转型升级的经验与启示之二

    作者:本报记者 郭丽君 冯蕾 陈晨 陈建强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14日 01版)

        【调结构 转方式 天津企业创新调研行】

     

        6月初,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17大厦已经完成主体结构封顶。大厦结构高度达596.5米,将成为中国第一高楼。

     

        这是新的地标。或许,在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一种新的眼界。

     

        其实,海河之滨,不只有巨人般的建筑群,更有快速崛起的“科技小巨人”——截至2016年5月底,天津的科技小巨人企业(年销售收入在1亿元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3640家,比2010年增加2940家。在这背后,一个更大的“小巨人”后备军正在形成——到2016年5月底,天津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近8万家,比2010年增加6.7万家。

     

        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三年来,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自贸试验区等重大战略的引领下,“美丽天津”的新画卷正向世界展开。

     

    “逼”出来的创新:从“走投无路”到“行业领军”

     

        今天,当人们乘坐高铁驰骋于祖国大地时,也许并不知道,是一位天津的“科技小巨人”保障着重点高铁的牵引供电。

     

        天津东丽区金桥工业园川铁路3号,记者走进了川铁电气(天津)集团有限公司。

     

        “走投无路,是我们曾经的真实写照。”川铁电气董事长梁霄说,“没有创新,就没有川铁人的今天。”2000年,梁霄与三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拼凑50万元创办了天津市川铁信号设备有限公司,从事铁路信号电源、信号电源屏的开发和生产。但2006年,因为同质化竞争严重,没有“撒手锏”产品,资金链枯竭,企业濒临绝境。

     

        “那个时候,只有背水一战。”梁霄说,“我们下决心放弃原来的产品,把所有精力投入隔离开关的研发。我们和中铁六院、中铁三院、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开展技术合作——技术创新,是我们的核心观念。”

     

        过去,中国高铁的隔离开关设备都被国外厂家垄断,如西门子、阿尔斯通等。“铁道部门提出以市场换技术,高铁设备领域形成大量合资企业,让中国企业快速消化吸收走出创新之路。”梁霄说,“川铁赶上了高铁发展的黄金时代。”

     

        “聚山川之灵气,铸钢铁般意志”——正是凭借这样的精神,川铁创造了业界的神话。川铁生产的隔离开关、断路器等产品被用于京沪高铁、广深线、大秦线、西格线、成昆线、哈大线、武广线……目前川铁累计申请国家专利198项,实用新型专利124项,近年来,川铁研发投入占比保持在8%以上。

     

        “今年,我们的销售收入有望突破3亿元,净利润在去年2200万元的基础上将增加到3500万元。”梁霄说。

     

        这是天津“科技小巨人”的一个缩影。

     

        在传统产业下行压力加大的今天,“科技小巨人”的崛起,有力弥补了传统产业减量。

     

        从2010年开始,天津市启动实施科技小巨人成长计划。五年之间,“小巨人”如雨后春笋般快速成长。2015年,工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和税金总额增速,分别高于天津规模以上工业5.7个、21.9个和8.0个百分点。

     

        在“科技小巨人”的带动下,天津形成了海工装备制造、智能装备制造等一批专业化高端产业集群。以曙光、飞腾CPU、南大通用为代表的天津新一代信息产业集群,占据了国产高性能计算机90%以上的份额。

     

    “激”出来的创新:从“引得进”到“留得住”

     

        走进天津武清开发区红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一座“奔牛”雕塑气势磅礴。

     

        这家二三十人起家的制药厂在20年的时间实现了飞跃——创立初期注册资本只有100万元,如今市值超过200亿元,公司拥有国家新药专利100多项,仅“血必净”一个产品年销售额就超过10亿元。

     

        这支“津门创业第一股”究竟有何发展的秘诀?

     

        “机制决定一切,尤其是人才激励机制的创新。”红日药业总裁吴玢说。

     

        2009年10月30日,红日药业在创业板上市后,管理层决定,每年拿出销售额的10%用来支持创新团队。2014年,红日又实施了股权激励计划,为创新人才团队有偿让渡9%~30%的股份,让科研人员与公司从单纯的雇主关系,转变为事业合伙人关系。

     

        “我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红日药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凯告诉记者。

     

        40岁出头的他也是红日药业所属湖北一家原料药厂的总经理。在公司股权激励机制的鼓励下,他们吸纳了8位博士、硕士,组建了项目合伙人团队,获得了公司有偿让渡的9%的股权。按照股权分配方案,合伙人团队获得了可观的收入,成为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

     

        “创新药研发持续发力,得益于强大的创新团队。”吴玢说,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让他们研发的新药第一时间在这里转化。

     

        2013年,红日药业建立了全国药企第一个院士工作站,全面吸引院士、博士等高级人才。“我们将肿瘤药物筛选平台建到了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充分利用科学家团队,不求我有,但求我用,不纠结、不小气,建立科学家试错基金,允许犯错、允许失败。”天津红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姚小青说。

     

        为培育更多“小巨人”,“十二五”期间,天津全市共筹集财政资金200亿元,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110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和660台套大型科研仪器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开放;选派400余名科技人员作为“科技特派员”进入科技型中小企业,“一企一策”对症下药。

     

    “改”出来的创新:从“瘦身”到“强体”

     

        5月24日下午,天津市行政许可服务中心,天津一汽丰田有限公司的唐宁在房管环保服务区的一个窗口拿到了环评报告。从进件到拿到报告,只用了10个工作日,而在以前,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创新源自改革,改革本身也是创新,这正是“破”与“立”的辩证法。

     

        破——与横亘眼前的体制障碍进行决战。

     

        打破“公章四面围城、审批长途旅行”,天津探索在滨海新区成立我国首个行政审批局,原先分散于所属18个部门的216项审批权连同部分工作人员一并剥离划入,“109个审批章”被合并为“一枚公章”。

     

        “大部制、扁平化、强基层”的管理架构,让轻型政府的特征更加鲜明。天津的市级行政审批事项从2005年的1133项减少到2016年的274项,累计减少76%。

     

        “天津市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委员会由原市工商局、质监局、食药监局‘三局合一’,这是‘一个部门管市场’改革的重要标志。”天津市市场监管委主任林立军说,“大部门市场监管体制的建立又是一个重要创新,降低了行政成本,激发了市场活力。”

     

        立——建立与国家战略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体制机制。

     

        一份清单管边界——天津市行政许可事项公布之后,市级行政许可事项办理同比减少16.3%,平均办结时间缩减到4.1个工作日。

     

        一个部门管市场、一个平台管信用、一支队伍管执法、一张绿卡管引才等“十个一”改革,让天津的行政管理体制加速与国际接轨,激发了创新创业热情。与此同时,制度创新加快跟进,天津自贸区设立以来形成的175项创新制度给区内企业带来了发展契机,让海内外的资本、技术等要素加快汇聚。

     

        2015年,天津市新登记民营市场主体14.02万户,占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比重97.9%;民营工业增加值增长21.7%,快于规模以上工业12.4个百分点,比重达45.0%;3600多个“科技小巨人”中,85%以上是新兴产业,90%以上是民营企业。

     

        创新,让城市更有品位——2015年天津市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位居全国第三,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2.5件,居全国前列。超级计算机、埃博拉疫苗、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系统等247项“撒手锏”产品成为天津的新名片。

     

        创新,让天津人更有获得感——2015年天津科技型中小企业吸纳就业占全市就业总量比重达25%,从业人员年均收入比全市企业职工平均工资高出30%。科技型中小企业净资产年均增长近60%,平均每个股东净资产约230万元。

     

        沧瀛溟渤,合沓澎湃。一部壮阔的创新交响正在海河激荡。

     

        (本报记者 郭丽君 冯蕾 陈晨 陈建强)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