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国内商业保险机构开展的“以房养老”试点保险在市场中遇冷,试点开展近两年来,响应者寥寥。这项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旨在借鉴国外经验、谋求多样化养老方式的创新却并不太被市场所接受。
究竟是市场需求不足还是企业供给不畅?“以房养老”为何难以适应“老有所养”的人生目标?
市场对“以房养老”不买账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让很多人陷入了“老有所养”的焦虑中。2014年7月,保监会决定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四城市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两年试点马上结束,这一新型养老方式在市场上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
上海保监局副局长李峰在日前召开的“上海论坛”上透露,截至5月20日,全国参与“以房养老”业务的投保人共78人59户,办完所有流程的是47人38户。其中北京18人12户,上海13人11户,广州14人11户,武汉是2人1户。
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是一种将住房抵押与终身年金保险相结合的创新型商业养老保险业务,即拥有房屋完全产权的老年人,将其房产抵押给保险公司,继续拥有房屋占有、使用、收益和经抵押权人同意的处置权,并按照约定条件领取养老金直至身故;老人身故后,保险公司获得抵押房产处置权,处置所得将优先用于偿付养老保险相关费用,剩余部分依然归法定继承人所有。
显而易见,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可以将社会存量资产转化为养老资源,有利于丰富养老保障方式,增加老年人的养老选择。这种模式已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实行多年。据悉,国内参与“以房养老”业务的老人每月将从保险公司拿到3000元至1万元不等的养老金,最高的一月可拿到1.9万元。以此计算,如果投保人再享有社会养老保险,两项合计的月收入非常可观,对于改善晚年生活所起的作用显而易见。
然而,“你留下房子,我为你养老”,这个看似各取所需的养老方式却并不被太多的国内老年人所接受。
固有观念成最大障碍
是什么让一个新型的养老方式在国内市场遭到冷遇?
“‘以房养老’推行遇阻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国老百姓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保险系主任王绪瑾分析,一方面,房屋在传统中国人心中是最重要的“家业”,把它抵押给相关商业机构,很多人并不情愿;另一方面,中国老年人普遍希望父业子传、子承父业,尤其是房子。相关调查也显示,在参加“以房养老”的家庭中,多数是无儿无女或是“失独”夫妇,普通家庭老人多数不愿投保。
其次,中国房地产市场价格的不稳定带来了房屋估价的风险。“不管是保险公司还是‘以房养老’参与者都面临着房价风险,房价下跌了,保险公司要承担损失;房价上涨了,老人也会出现后悔、违约等情况。”王绪瑾表示。此外,房产估值也是矛盾的集中点,保险公司与投保者很难就房产定价达成一致。
“以房养老”市场参与度不高,也影响了保险公司相关业务的开展。眼下“以房养老”业务难以形成规模,保险公司推广难度较大。到目前为止,也只有幸福人寿一家保险公司推出了相关产品。
“以房养老”被接受仍需时日
那么,“以房养老”还有没有可能成为中国老人一种常规化的养老方式呢?
“必须看到,养儿防老,老人的房子由子女继承,中国这种反哺式的养老方式和养老理念在短时期内很难被打破。”王绪瑾表示。
即便目前“以房养老”遇冷,但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这个产品本身仍是具有很大潜在价值的。“这款产品非常适合那些没有太多存款、却有一套房产的老人群体。与其他抵押养老方式的最大不同在于保险公司将一直支付养老金直至老人身故。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扩大了养老服务供给方式,是现有养老体系的一个重要补充。”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郑伟表示,即便在国外,“以房养老”也是一个小众市场,它只适应某一类群体,并没有成为老人的普遍选择。
“目前围绕‘以房养老’的一些相关配套政策仍不完善,尤其是房屋风险评估等都需要相关政策规范和细化。”郑伟指出。
王绪瑾认为,随着人们养老观念的更新,会有更多的人选择“以房养老”,推动“以房养老”需要保持足够的耐心。
(本报记者 温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