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06日 星期一

    党旗引领致富路

    ——浙江宁波湾底村坚持发展集体经济

    作者:本报记者 曾毅 本报通讯员 续大治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06日 01版)

        【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新战略带来新气象】 

        周末的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湾底村总是熙熙攘攘。一个家庭、三五好友、远方游人在这里边采摘边休闲。一年的时光里,红了樱桃,紫了桑葚,绿了青瓜,艳了草莓……带走的,是游客满满的收获;留下的,是湾底村民幸福的笑容。

     

        从传统农耕村到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十佳农庄、国家生态村,这个户籍人口1080人的寻常村落,走的是一条坚定党的领导的集体富裕路。

     

        “干部干部,干出来就是不一样。”这是湾底村民对党员干部的评价。他们眼里的党员是这样的——禁烟禁赌;没有节假日;无论身兼几职,都只拿一份工资;每天早上一个例会;8小时工作时间外还要治安巡查、志愿服务。

     

        对党员自身来说,从申请入党的那一天起,他们就必须遵守村党委的约法三章:先公后私、勤学实干、遵纪守法。近年来,党委在素质、廉洁、业绩“三能考评”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根据岗位、年龄进行分类量化考评。

     

        湾底村党委下辖5个支部98名党员。“湾底的经济发展史,就是党组织引领集体经济的奋斗史。”湾底村党委书记吴祖楣说,“人民第一,创业万岁”这一理念让湾底村闯出了一条工业、农业、第三产业齐头并进,农、商、旅特色产业异军突起的新路,成为浙江新农村建设的先行者。

     

        湾底村的第一桶金来自20世纪80年代,两个小作坊式的五金厂在党员干部的努力下实现了利润当年翻番。到了90年代,湾底村实行了村集体控股的股份合作制。“当时还有个精彩战役就是借鉴发达国家农场模式,将村民的承包地集中起来,实行了种植业集约化经营。”吴祖楣说,正是这个决策形成了花卉、蔬菜、果品及深加工产业格局,并把湾底村发展成拥有15个参观点、3条特色旅游线,集农业观光采摘、乡村休闲、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农业庄园。2004年,湾底村由7家集体企业组建了天工实业有限公司,工业产品已经发展到20大类、100多个品种,95%以上销往国外。

     

        村富民亦富。湾底村人住的都是别墅小区。村里设立了党群帮扶基金和教育基金,给村民统一办理了养老、医疗和财产保险,全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70平方米以上。67岁的村民张开永算了一笔账,村里分红加上每月退休金、逢年过节村里给的慰问金,一年收入也有5万多元。“我们还和城里人一样享受着5分钟生活服务圈。”他自豪地说。

     

        与现代化别墅并存的,是江南特色的古建筑。老戏台、老店铺、水街错落有致,甚至还有别处拆掉迁来的古石桥。“这是根据村民的建议保留下来的。”吴祖楣介绍,当年拆掉老房盖别墅,有人说以后的孩子都不知道老祖宗住的房子什么样了。为了留住乡愁,村委会决定将7个自然村内有特色的建筑整体迁移到西江古村。在此基础上,还建起了鄞州非遗馆、宁波服装博物馆。

     

        西江古村得以保留是因为湾底村有一项从1986年起就实行的制度——群众提议、干部承诺。每年年初,村委会就组织广大群众提议年度计划、需办实事项目,由村干部公开承诺、领办实办。湾底村就这样一年年地美丽起来。“今年,我们村的实事是建小学和包括体育馆、文化礼堂、社区服务中心在内的综合楼。”村党委副书记许明君说。

     

        (本报记者 曾毅 本报通讯员 续大治)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