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01日 星期三

    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 扩大文化产品有效供给

    ——推进文化建设供给侧改革的思路和举措

    作者:黄永刚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01日 10版)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为地方文化注入更多活力,图为天津宝坻京津新城众创特区开街。新华社发(李宏光摄)

        【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供给侧改革系列调研报告】

     

    编者按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部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扩大有效供给,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供给侧改革不仅对我国经济领域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是文化、教育、科技等相关领域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

     

        今天起,本刊推出“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供给侧改革系列调研报告”,首篇为《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 扩大文化产品有效供给——推进文化建设供给侧改革的思路和举措》,敬请关注。

     

    1.文化建设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一)供给侧改革是经济新常态下结构性调整的要求

     

        我国已进入到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换挡的重要时期,因过去受到凯恩斯主义和计划经济的影响,在一段时间内政府都以刺激需求的方式来刺激经济,使得经济发展粗放式、外延式特征明显,出现了产能过剩、经济下行等一系列问题。“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强调在未来发展中要克服过度消耗资源、生态破坏和供需失衡等一系列问题。从供给端着手创造新供给、满足新需求是应对新常态下新的经济矛盾,促进经济长期均衡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供给侧改革是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

     

        近年来,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稳步提升,人民群众对于消费的需求已从生存性向发展性升级,对于消费产品的属性和质量更为重视,整个社会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新消费形式。但是目前国内的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供给水平无法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求。大量消费外流,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严重损失。在经济发展的跑道上,一旦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遥遥领先在供给之前,不管消费群体多么庞大,消费态势多么强劲,都无法与供给进行有效匹配以实现经济健康发展。

     

        (三)供给侧改革是“互联网+”行动计划的要求

     

        “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互联网+”行动计划将重点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的融合创新,增强新的经济发展动力。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也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供给方式,带来了供给端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新契机。人民群众并不缺少消费需求,而是缺少通过新供给创造全新消费的平台,产生新消费,再以新消费为动力,倒逼产业转型升级。

     

        (四)供给侧改革是文化需求得到有效满足的要求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6万户居民家庭开展的城乡一体化住户抽样调查,2014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增长9.6%,其中,人均文化和娱乐消费支出增长16.4%,远高于人均消费支出增速。据测算,2013年底,我国文化消费潜在规模为4.7万亿元,而实际文化消费规模刚刚超过1万亿元,存在超过3万亿元的文化消费缺口。2014年人均文化和娱乐消费支出为671元,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6%,低于发达国家10%至12%的一般水平。缺口巨大、消费潜力有待进一步释放是我国文化消费的现实情况。满足这些潜在的文化需求,就要进行供给侧改革。

     

    2.当前文化建设供给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与此同时,随着居民人均收入的提高,文化消费需求层次也不断提高且日益多样化。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文化消费领域在内容提供、消费渠道、周边生产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短板。

     

        从文化消费的发展阶段来分析,文化消费可分为基本型文化消费、发展型文化消费和享受型文化消费。现阶段,人们越来越注重满足更加便利化、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文化消费需求,文化消费的层次在不断提升,逐步由低层次的消遣型、娱乐型向高层次的知识型、发展型、智能型方向发展和转变。目前在三种文化消费形式并存的基础上,发展型和享受型文化消费需求将进一步放大。总的来看,针对群众的文化需求,目前文化供给既存在总量不足的问题,也存在质量不高的问题。

     

        一是基本型文化消费供给过剩且质量不高。这个问题在艺术创作方面表现得相对突出,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在数量上呈现爆发性增长,特别是网络媒介产品,其每日上线数据可说是十分庞大。而整体文化市场上,“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仍较为普遍。仅以电影制作为例,近年中国故事片年均产量700部左右,能够上映的不足一半,而这些上映的影片中不少也在亏本,不少电影在院线“一日游”即遭下线。中国电影类型仍显单一,质的差距依旧明显。很多时候,观影者并没有什么选择的机会。

     

        二是启迪心智、陶冶心性、满足消费者较高层次精神追求和情感体验的发展型文化消费品,供给数量和质量都明显不足。文化产品的创新性明显存在短板,购买国外版权进行模仿的产品仍然处于社会话题榜的上端,这种现象充分表明,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消费者的需求还存在巨大的差距。在不同媒介领域,深受广大青年人和未成年人喜爱的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都相对不足。

     

        三是享受型文化消费品质量参差不齐且价格高企。消费者对于文化产品的性价比缺乏进一步了解的渠道,管理机构和市场对参差不齐的文化消费品在规范管理上还存在不足,这在一定形式上抑制了消费意愿和市场的健康发展,文化消费品供给质量标准与价格体系有待完善。

     

        此外,文化建设上还存在文化资源分散且利用率不够高、文化企业的创新能力不够强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有效解决。

     

    3.推进文化建设供给侧改革的主要思路和措施

     

        文化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深刻把握文化建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重要意义,深刻认识文化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文化繁荣发展是衡量民生改善程度及社会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文化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氛围和深厚土壤。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加强供给侧改革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形成多方供给、有序竞争的良好格局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然要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当代中国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生活方式相适应,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这是文化建设供给侧改革的必要途径。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至少要做好三项重点工作:一是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二是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三是要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是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重中之重。这要求正确处理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进一步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市场机制的进入,并不是要弱化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而是要通过引进市场机制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结构,建立健全市场经济环境所要求的“政府—市场—公共文化机构”之间良性的互动关系模式。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是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关键环节。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方面,要加强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扶持;营造平等准入的发展环境,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事业;推动社会体制机制创新,培育和促进文化类社会组织发展壮大;加强宣传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舆论氛围。

     

        建立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是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的当务之急。购买模式有利于改变政府大包大揽的传统做法,促进政府自身运作方式的改革,减轻政府压力,提高政府管理和公共文化服务社会的效率;有利于发挥社会力量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改善社会文化治理方面的作用,激发整个社会的文化活力和文化创造力。

     

        (二)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及时准确搜集群众文化需求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处于既需要弥补历史欠账、加强基础设施和服务建设,又需要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特殊时期。这个过程中,自然是先选取有形可见的、容易量化的建设指标作为切入点,而对于无形的、难以量化的建设指标,如按需供给、服务水平质量、群众满意度等,多少表现出有心无力,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等问题。因此,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应该是文化建设供给侧改革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群众需求反馈机制建设主要内涵应至少包括四个方面,即需求反映机制、群众参与决策机制、按需供给机制、反馈评价机制。

     

        需求反映机制是指形成信息畅通的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反映渠道,对需求信息进行科学筛选、分析和呈现,并向供给者和需求者进行反馈的过程。一方面要建立立体化、高效便捷的需求反映渠道;另一方面要及时有效地处理需求信息。要广泛征集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建议,并遵循时效性、公平性等原则,保证需求信息向供给者和需求者输送反馈。

     

        群众参与决策机制是指在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由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公共文化服务评估等决策的工作机制。要鼓励群众自办文化,支持成立各类群众文化团队,为民间文化队伍提供展示交流平台,实施基层特色文化品牌建设项目,吸引更多群众参与文化活动,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热情。

     

        按需供给机制是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动态性调整机制,即在群众需求信息分析及反馈基础上,对公共文化服务与产品供给做出相应调整,从而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针对性、实效性,使其更适合差异化服务对象的文化需求。要把握群众诉求,根据地域、民族特点,文化层次不同,欣赏习惯差异等因素,提供有针对性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严禁一刀切。

     

        反馈评价机制是指以当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标准为基础,以群众满意度测评为核心指标,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数量、质量进行全方位评估的工作机制。要把群众满意度调查结果作为衡量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效果的重要依据,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群众满意度调查指标,定期开展满意度问卷调查、网络满意度调查等活动。

     

        (三)建立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

     

        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是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有机组成部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初步形成,但目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需矛盾仍然突出,文化要素流动仍然不畅,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必须建立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大力推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源相结合。

     

        一要加强文化产品市场建设。不断丰富文化产品市场,是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重点。要发展演出娱乐、电影电视剧、动漫游戏、电子音像制品等传统文化产品市场,建设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兴文化产品市场。鼓励文化企业利用电子商务等先进物流技术开展第三方物流服务,构建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相配套、贯通城乡的文化产品流通网络,努力实现文化产品低成本、高效率流通和配送。

     

        二要加强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建设。文化生产所必需的要素交易市场,是文化市场发展的基础性条件。要有序发展文化产权、版权、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建立健全文化资产评估体系和文化产权交易体系,发展以版权交易为核心的各类文化资产交易市场。推进文化资本市场建设,促进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源有效对接,充分利用国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

     

        三要加强文化社会组织建设。文化社会组织是政府联系市场主体的桥梁,充分发挥其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是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重要条件。要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加强各类文化行业协会等行业组织建设,健全行业规范,完善行业管理,更好地履行协调、监督、服务、维权等职能。

     

        (四)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增强各类文化企业发展活力和实力

     

        在培育大型骨干文化企业的同时,也更加注重扶持小微文化企业的成长。必须在充分发挥国有文化企业主导作用的同时,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支持各种形式小微文化企业发展,构建开放的文化市场发展格局。

     

        一要降低社会资本进入门槛。要在已放宽社会资本准入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门槛,减少不合理的准入限制,在国家许可范围内,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给予其与国有资本投资同等支持,努力构建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化投资格局。

     

        二要扩大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准入领域。要允许非公有制文化企业以控股形式参与国有影视制作机构、文艺院团改制经营,并享受与国有文化企业同等待遇,切实发挥好、引导好、保护好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积极性。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文化企业服务和管理,引导投资方向,抑制无序竞争,促进其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三要支持各种形式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大力发展小微文化企业,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激发全民创业热情和文化创造活力,活跃文化市场。鼓励小微文化企业走“专、精、特、新”路子,重点支持有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小微文化企业进入创业板上市融资,逐步做大做强。

     

        (五)加强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培育新兴文化业态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我国共有1600亿元资金涌向文化产业,随着互联网逐渐渗入到传统文化产业领域,文化产业内部结构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预计到2016年底,我国文化产业中的互联网文化产业占比将达到70%。同时,多网、多终端市场的形成需要大量内容服务,这些都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机会。文化产业要发展,就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运用线上线下互动模式进行文化产品生产、推广和宣传,实现线上文化产品的线下“落地开花”。

     

        要用“互联网+”实现单个文化产品到文化产品集群的升级转变。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每一件有质量有创意的文化产品都潜在地附加着巨大的商业机会,就看我们如何去深入挖掘,将单一产品升级转型为产品集群。

     

        要用“互联网+”思维实现文化产业的金融服务升级。作为传统的融资渠道的重要补充,近年来,在互联网平台下,众筹、股权投资等新的文化金融模式正在出现。专门的众筹网站的诞生以及淘宝网等许多网站成立的众筹平台,为文化艺术类的项目提供了新的思路,艺术家、小企业家可以通过在网络上展示创意,预先向大众募集资金。

     

        (作者为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党委副书记、局长)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