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01日 星期三

    孩子们的节日,当然少不了礼物和欢笑。但在我们身边有一群孩子,他们渴望的不是礼物。这些城市随迁子女,更期待的是爸爸妈妈的陪伴。愿望尽管微不足道,却不太容易实现——

    儿童节,不想落单

    作者:本报记者 靳晓燕 陈鹏 晋浩天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01日 06版)
    博文学校五年级一班的孩子们。本报记者 陈鹏摄

    节日更多是和老师在一起

     

        唱时尚儿歌、走T台秀、表演情景剧,这里的儿童节庆祝活动节目和大多数学校一样。只不过这里没有舞台,举行活动的操场就是一块百米见方的水泥地。

     

        几度辗转,记者来到了位于北京东南四环外的随迁子女学校——博文学校(十八里店校区)。走进校园,孩子们正在紧张排练,羞涩的笑容不时挂在脸上。这里450名学生的家长都是进城务工人员。

     

        指挥孩子们排练的是学校的音乐、体育、美术老师。为了这次活动,三位老师带领孩子们准备了二十多天。这些老师还承担着一周约20节课的日常工作,“是公办学校老师工作量的三四倍”。

     

        校长马中印说,孩子们的父母平时工作都很忙,对他们的关注有限,就需要老师多关注、照顾这些孩子,付出更多心血。在马中印的办公室里,放着刚买来给学生表演用的化妆品。每年的儿童节,这位老校长都会亲自张罗,“即便简单,也不能少”。

     

        “这次儿童节送给孩子们最大的礼物,是即将重新粉刷的校舍。申请已经递交到区教委了,应该马上能批下来。”在这里工作了11年的马中印坦言,资金困难始终是学校面临的最大问题,好在近年来教育部门对民办随迁子女学校越来越重视。

     

    孩子:希望得到肯定与赞赏

     

        博文学校五年级一班的卞青山,这个学期才从老家东北转学过来。“从我到北京的那一天起,就有了家的感觉。”他的父亲在北京当司机,母亲在学校附近的一家工厂上班,父母常年在外,此前的10年间,卞青山对家的概念始终是模糊的。卞青山的父亲卞有传告诉记者,平时为了工作赚钱,很少关注到孩子的成长。他明白,儿童节每年只有一次,更重要的是平时对孩子的关心不能少。这次把孩子接到北京,就是想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时常陪伴。

     

        此时,操场传来了女生独唱的声音:“天之大,唯有你的爱,是完美无瑕……”

     

        “要让孩子们感受到节日的气氛。”北京市朝阳区安民学校单店校区校长迟国华说,“现在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繁重,收入不高,不会经常带孩子出去玩耍。因此,我们在儿童节当天组织了文艺会演,让孩子们能够得到表演的机会。我们还给每个孩子准备了小礼物。”

     

        在迟国华看来,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孩子们最大的愿望,是把自己精心准备的小节目展现给家长、老师和同学。得到肯定与赞赏,能给他们带来非同一般的快乐与满足。”

     

    父母:不是不想,真是没时间

     

        11岁的侯一桐刚刚完成《紫竹调》的笛子吹奏,这是她第一次在学校登台表演。问她儿童节想要什么礼物,她腼腆地笑了:“什么也不要。”她从来没收到过儿童节礼物,对她来说,能和父母在一起生活就知足了。侯一桐告诉记者,尽管身处北京,却很少“进城”。去年儿童节,父母带着她去了北京动物园,那是她“第一次看见这么多高楼”,触摸到北京这座现代化城市的轮廓,就连搭乘地铁,也让她兴奋不已。“还有一年就要离开北京了”,父母已经决定让她初中回老家就读,她不无遗憾。

     

        “孩子最大的愿望是去一次海底世界,但这要花几百元,对我们这样的家庭来说太贵了。我只好带孩子去一些免费的公园玩。”来京务工人员韩梅平时做小时工,为了让孩子过一个快乐的儿童节,她推掉一整天的工作。“一年就一次儿童节,不能让孩子失望。”

     

        比起韩梅,在吴丽娜眼中,陪儿子过节是奢望。她每天一大早就要去饭店打工,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陪孩子,更别说要“耗”一个下午带孩子玩了。“不是不想,真的是没时间。请假陪伴孩子的时间多了,本来不高的收入自然会减少,供孩子上学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吴丽娜何尝不懂儿子的心愿?“有时候晚上睡觉,孩子会告诉我,有同学去了游乐园、科技馆,看到了很多很好玩的东西,我知道他很想去。”她回忆道,“前年,我们带孩子去了一次北京动物园,孩子的眼睛一直亮亮的。现在他偶尔也会说,想再去看看大象。”

     

    “陪伴应是一种平常的家庭生活状态”

     

        “随迁子女教育面临诸多问题,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缺少父母陪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随迁子女的父母长期外出工作,无暇顾及小孩。尽管把孩子接到了身边,也很少和他们交流。他建议学校应与家长及时沟通孩子的近况,充分履行好监护责任。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韩嘉玲表示,现在家长们普遍缺少陪伴孩子的时间,这种现象不仅仅局限于随迁子女。学校、社会应该整合资源,在日常生活中,而非仅仅是在一些特定节日,提供更多机会让他们享受到城市的文化、教育服务。“比如将一些科技馆、文化宫等公共服务机构免费开放。在随迁子女集中的社区建立图书馆、活动室等,让孩子们平时能多参加一些活动。”

     

        专家普遍认为,陪伴不在于为孩子买一大堆玩具或带出去游玩,更多在于给孩子提供一种平常的家庭生活状态。“缺乏陪伴会导致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不能与父母建立起安全性的关系,造成性格的缺失等,虽然有些问题未来可以弥补,但是事倍功半。”在日前举行的“高质量的陪伴”研讨会上,边玉芳教授表示,高质量陪伴首先要有时间的保证。

     

        亲子陪伴当中最重要的是满足心理需求。站在孩子的角度,用他的方式,读懂孩子的心声。“父母跟孩子相处的时候,积极和消极的情感投入对孩子的情绪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以什么样的心态跟孩子相处非常重要。跟孩子的相处要有倾听,要有语言和肢体的交流。”边玉芳给出具体指导。

     

        “当然,家长也应重视言传身教的作用。”韩嘉玲说,“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教育渗透必不可少。自己辛勤劳动的榜样作用,同样能给孩子带来正能量。”

     

        (本报记者 靳晓燕 陈鹏 晋浩天)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