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我说】
每年,各高校都会对当前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或微调,笔者在调研时发现了其中一些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
课程该怎么调整
“这门课不好上,砍!”“那门课学生听不懂,减少课时!”“这门课是某某来亲自上,不能砍!”“那门课的教材是某某亲自编的,不能动!”有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讨论会是这样开的。
课程设置不应看是谁开的课,谁编辑的教材。人才培养方案讨论会应分析讨论这个课有无开设的必要,是否符合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而在培养方案修正过程中,这一届学生两门课分开设,下一届学生两门课又合并为一门课,再过一届可能又分开,分有分的道理,合有合的说法,分分合合,看当时的讨论情况,明眼人都明白分不分合不合意义都不大;这一届学生增加课时,下一届学生课时又大幅度缩减,再过一届可能又增加课时,增增减减,看那时的感觉,增加课时应增添哪些新技术、新工艺、新理论,缩减课时,应删除哪些陈旧过时的内容,却没有了下文,由任课老师自由掌握;这一届学生课程名添加两个字,算一门新课,下一届学生课程名又改一个字,又算一门新课,过了一段时间可能又改回来,课程改革变成了学生眼中的“课程名”改革,但课程上讲什么内容,教学方法怎么改革却不是关注焦点,这样很难达到教学效果。
如果课程设置不以就业为导向,不与职业标准、就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对接,不看学生就业是否需要,不看行业企业是否需要,而是看课下菜,对不好教的课、学生听不懂的课,不是分析原因、增加课时、改进教学方法,想方设法把课上好、教好,而是减少课时或砍掉,导致减少了课时后的课更不好上,难逃被砍掉的命运。
专业调研应该由谁来做
培养方案修订往往会召开专家顾问委员会,这是对的,但是必须要注意延续性。如果这一届开个专家顾问委员会,某专家说其所在的企业需要A门课专业知识,感觉B门课专业知识无用,于是人才培养方案里就增加了A门课,删除了B门课;下一届再开个专家顾问委员会,另一专家说A门课知识于所在企业用不着,应砍掉,已经删除了的B门课,倒挺有用,需要增加,于是人才培养方案又改了回来。
高校的人才培养不是某一企业的岗前培训,不应只满足某一企业的用人需要,而是要满足某一行业某一领域的专业人才需求,如果某门课的专业知识,这一行业大多数企业还在用,这门课程就不应淘汰。专家的话有道理,也要考虑条件限制因素,真正落实需要辩证地分析和深入地调研。
人才培养方案,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其修订需要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而这些都需要对兄弟院校和行业进行深度调研。如果让一个专业的几个老师在教学和科研之余对一个行业进行调研,调研组自然有些力不从心,全国各高校虽然每年每个专业都会派出几个老师对有联系的企业进行调研,但由于调研的样本太少,这样得到的数据和信息并不能描述完整的行业现状。
对行业的专业调研,高校年年都在做,出力不少,效果却不理想,像这类需要大量专业数据支撑的工作,教育部门可以考虑对高校的专业调研需求进行分类、汇总,委托行业协会来做。有关行业协会也应负起社会责任,研究建立行业数据统计平台,并定期向社会发布统计结果,用大数据引领高校专业建设,从而为行业发展服务。
(作者系南京科技职业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