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都有演出,到哪里都有掌声、喝彩。”今年“五一”期间,广西来宾市兴宾区桥巩乡六村“巾帼文艺队”队长莫印妮率领30多个老姐妹,应邀到10多个村屯“巡演”:一曲《小苹果》舞动村屯里的欢乐,一支《山歌好比春江水》唱出农民心中的壮乡美,姐妹们成了乡村里的明星。
就在几年前,别说文艺队,来宾市的许多山村“连晒谷子的平地也找不着”。村民“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文化活动基本为“零”,精神生活人人喊“贫”。
“农民要舞台,想盖盖不来。”乡村文艺队领队朱定超的一句话,成为党委、政府的施政方向。2009年,来宾启动“求知、求乐、求技”文化惠民工程,决定用3年时间,为全市771个行政村(社区)各建一个文艺舞台、一个灯光篮球场、一个科技文化卫生综合活动室,组建一支农民文艺队、一支农民篮球队。
“再穷不能穷文化。”来宾市委书记李志刚介绍,作为广西最年轻的城市之一,来宾产业基础薄弱,经济总量小,财政困难,但在发展公共文化方面“毫不吝啬”。他们通过争取上级支持一点、财政解决一点、对口帮扶部门资助一点、动员社会捐助一点、干部群众自筹一点,先后筹资12亿元,全部注入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2011年被列为国家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后,来宾将“五个一”建设标准提升为“十个一”,即增加一个乡村少年宫、一个小广播、一个文体广场、一个宣传廊、一套管理机制。群众的支持超乎想象,你捐款我让地,大家一起投工投劳,使得少年宫、图书馆、网络中心等“城里玩”的项目走进农民的文化生活。
你给我舞台,我还你精彩。一时间,2300余支“草根文艺队”“乡村篮球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八一街道退休教师罗琼华的“和谐文艺队”,将10多名退休职工和生意人聚到一起,免费送戏下乡;象州县石龙镇从事“杀鸡宰鸭”生意的陈月珍,自费15万元搞起“文体事业”……农村文体活动从“无人管”到“能人多”,变“独乐乐”为“众乐乐”。
深藏民间的乡土文化得以发掘、传承。农民“卷起裤脚”登上舞台,照样“文艺范儿”十足:象州县农民的彩调、师公戏、山歌、壮剧,有模有样;武宣县农民的狮王争霸赛、武术精英表演、斗鸡赛、古象棋王大赛,如火如荼。政府因势利导,结对扶持乡土文化,各县区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韵”的特色文化品牌。
山歌唱起来、篮球蹦起来、健身热起来、舞蹈跳起来,过去闲时喝酒、赌博的陋习不见了,村风民风向好,社会治安满意度连续3年名列全区前茅。“通过文化引领,村民形成了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既富了‘文化’又富了‘口袋’。”来宾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韦凤云说。借力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规模化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有序展开,农村经济能人出现“井喷”,一批农村企业成长起来,农民增收水到渠成。201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8379元,同比增长8.1%,又有4.3万人成功扔掉“贫穷帽”。
(本报记者 周仕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