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追踪看落实】
27日下午,久雨的西宁云开雾散,灿烂的阳光下,位于西宁市北郊城乡接合部的景岳六一幼儿园正在举行庆“六一文体运动会”。操场上,小朋友表演的“国学操”,引来赞叹一片,亲子活动“我给爸爸穿衣服”流露着浓浓亲情。看着眼前热闹的场面,景岳六一幼儿园园长、青海省著名的学前教育专家王雯理对记者说:“我做了三十多年幼儿教育,就是这短短的五六年,青海的幼教事业如同浇足了春雨的春苗一样,蓬勃发展。”
“十二五”以来,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将其作为提升民族整体素质、解决民生疾苦的一项基础工程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民生工程,纳入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和全省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省内各地区通过扩大办学资源、创新办园模式、实施资助政策、加强教师培训等措施,提高了学前教育普及程度。截至2015年年底,全省在园幼儿由2010年的111950人增加到184214人,增加72264人,增长65%,学前3年毛入园率由2010年的60.4%增加到80.74%,增加了20.34个百分点,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青海省依据人口分布和流动趋势等实际,将幼儿园建设纳入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规划,向民族地区、农牧区和贫困地区及困难群体倾斜,重点建设双语幼儿园、农牧区幼儿园、城乡接合部幼儿园、城镇幼儿园,着力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总量。截至2015年年底,全省共有1525所幼儿园,708所中小学附设幼儿园(班)765个,在6个州(市)17个县设立768个巡回支教点,有效扩大了办学资源。同时实施奖补政策,采取查漏补缺的办法,补配公办园保教设备,对民办园进行补助,奖补接受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园的幼儿园,改善了全省各类幼儿园的办园条件,初步形成以公办园为主体,公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共同发展的学前教育格局。青海省还根据青海实际,在边远农牧区开展巡回支教,为偏远乡村幼儿提供学前启蒙教育。2014年,青海省巡回支教办学模式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青海地广人稀,少数民族人口众多,社会事业和经济基础薄弱。青海省各级政府从实际出发,努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2011年开始,对三江源地区学前一年幼儿实行免除保育教育费,并给予生活补助,生均达2700元。2013年起对三江源以外其他地区学前一年在园幼儿,实行保育教育费资助,城镇每人每年800元、农牧区每人每年1200元。上述政策的实施,使每年约有8.8万名在园幼儿受益,极大地调动了群众送子女入园的积极性。从2016年春季开学起,全省实施15年免费教育。六州所有在园幼儿和西宁、海东两市贫困家庭在园幼儿共12.2万人享受到学前免费教育政策,占比达66.3%。
现在,青海省的幼儿园以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为教学核心内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积极探索科学保教,促进幼儿健康成长。走进农牧区最基层的幼儿园,孩子们大多在做游戏、唱歌跳舞,那种让幼儿趴着写字做题的严重“小学化”倾向,得到了根本扭转。(本报西宁5月29日电 本报记者 刘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