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等新技术带来新的伦理、社会与政策挑战,国际干细胞研究学会日前发布新版本的干细胞研究与转化应用指南,旨在负责任地推动干细胞研究与产业的发展。
这份指南由包括中国在内的9个国家的25名干细胞研究、临床研究及生物伦理专家撰写。指南发布当天,美国《干细胞报告》、《科学》杂志与英国《自然》、《柳叶刀》杂志同时配发了解释性文章。
国际干细胞研究学会主席、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肖恩·莫里森在一份声明中指出,干细胞研究领域正在快速壮大,科学家与医生们正在开发新疗法帮助全球各种各样的患者,而新指南将有助保护科研的诚信,并保证干细胞疗法的安全与有效。
人类胚胎是干细胞研究特别敏感的领域,新指南建议涉及人类胚胎的研究都有必要接受专业监管流程的评估。指南支持对人类精子、卵子或胚胎的核基因组采取基因编辑的实验室研究,但认为这种技术应用于临床为时过早。同时,指南建议人类胚胎发育体外培养的时间不要超过14天。
诱导多功能干细胞是由体细胞经诱导因子处理后转化而成,其功能与胚胎干细胞类似,能发育成多种组织和器官,但避免了胚胎干细胞引起的伦理问题。指南建议在监管上,应区分出是诱导多功能干细胞研究还是胚胎干细胞研究,并通过现有受试者评审流程来监管其供体细胞的获取。
指南还指出,一些女性捐赠卵子用于研究目的,从伦理角度讲,为这些女性提供补偿是可以接受的,但前提是经过严格评估,没有发现有不恰当的经济诱因诱使她们捐赠卵子。
指南呼吁科学家、临床医生、产业从业人员、专业科普人员与记者“准确、平衡”地介绍干细胞科学与药物的进展与不足,避免使用过度乐观的词语。
国际干细胞研究学会专家在《科学》杂志上警告说,当前干细胞研究与治疗存在“炒作”现象,对科研进展及其潜在应用夸大其词,这种“持续性炒作”不能被视为正能量,因为它会误导公众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
国际干细胞研究学会是成立于2002年的非营利性组织。该组织曾于2006年发布人类干细胞研究行为指南,2008年发布干细胞临床转化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