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今年5月份,达比亚乐团成立刚好满两年。这个来自云南省怒江州福贡县的少数民族乐团结合本民族特色,创新改编演绎了多首本民族音乐作品,并借助互联网平台,吸引了不少大山以外的“粉丝”。
如今,互联网的影响力已深入少数民族聚集的大山深处。怎样结合现代人的习惯创作出有传播力的民族音乐作品?又如何通过互联网平台发展民族音乐?这些问题,达比亚乐团团长江晓春等民族音乐人一直在思索。
不少民族音乐面临失传困境
内地知名作词人、音乐唱作人崔恕每年都会到云南、贵州等少数民族聚集地采风,曾经一次在丽江纳西族的经历让他深感痛心。“一位民间老艺人演唱的纳西族歌曲,旋律优美动人,可问及周围的年轻人却都说‘几乎不唱这类歌’。”崔恕遗憾地说。
不久前,在由云南省委宣传部主办,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云南有限公司、咪咕音乐有限公司联合承办的“七彩音乐之旅——寻找民族音乐DNA”旅游文化推广活动中,记者见到了多年从事互联网音乐运营的咪咕音乐有限公司总经理廖宇。她告诉记者,很多少数民族歌曲通过口头传播,以“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传一代”的方式传承,导致不少歌曲不同程度上面临着失传的困境。“尤其在互联网时代,音乐资讯越来越丰富,一些优秀的民族音乐淹没在海量的信息当中。”
廖宇介绍,咪咕音乐正在尝试通过在网站上创建活动专区,以网上投票、在线直播等方式,把这些来自大山的原生态民族音乐作品展现在网友面前。“利用互联网不仅能促进少数民族音乐便捷广泛地传播,也能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强劲的活力和生命力。”
民族音乐产业搭上网络快车
每次录制好改编新曲的小样,江晓春都会打开微信,迅速传给几位音乐同行和歌友试听,以此方式交流经验、改进编曲。
江晓春告诉记者,这两年,他们不断探索改编傈僳族、怒族的原始曲目,一般保留三四成原曲元素,再融入六七成现代元素进行再创作,并借助互联网数码配乐手段,以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这样的‘二度创作’对如今少数民族音乐发展颇为重要。”崔恕认为,创新演绎不仅可以让本民族以外的更多听众理解歌曲的内涵,也能进一步提升民族音乐作品的传唱度。
但廖宇坦言,目前民族音乐在移动互联网的各类曲库中所占比例依然很少,民族音乐借助互联网发展的空间还很大。
为探索互联网时代少数民族音乐发展的新路径,众多音乐机构近年来一直在努力。比如,中国移动成立专业互联网音乐公司,通过与地方文化部门、唱片公司的深入合作,使平台对民族音乐人进一步开放,以低门槛、易操作的方式提升民族音乐创作者的积极性。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云南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振旺表示,去年8月,该公司与云南省委宣传部联合推出“最云南”新媒体数字平台,以打造有故事、有温度、有品质的融媒体环境,发掘、展示、推广云南少数民族音乐。“这类举措,都是希望借力互联网,促进少数民族音乐逐渐形成完善的产业链。”黄振旺说。
数字版权保护亟须重视
采访中,不管是江晓春、崔恕,还是从事音乐产业运营的廖宇都向记者表示,在探索过程中,“始终绕不开的话题是音乐数字版权保护”,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让这一问题越加凸显。
“民族音乐有其特有的流传性和留存性,其市场化、商业化程度远不如流行音乐,加上大部分曲目的原作者很难考究,导致民族音乐的数字版权保护面临更大的困境。”崔恕说。
“数字版权保护是促进民族音乐发展的第一步,也是实现其广泛传播的先决条件。”廖宇进一步解释,相比唱片等实体传播形式,互联网多终端的特点决定了民族音乐数字化传播的成本会大为下降,但如果不能及时加强版权保护,市场上将充斥抄袭、侵权等现象,民族音乐的丰富性也将受到严重影响。
“版权是音乐行业发展的根基。解决了版权问题,整个行业才有可能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崔恕表示,期待政府部门投入更多力量,加强政策法规的引导,助力打造优良的民族音乐产业环境,推动民族音乐借助互联网平台迅速发展。
可喜的是,去年7月,国家版权局出台了《关于责令网络音乐服务商停止未经授权传播音乐作品的通知》,网站不付费使用音乐作品的情况得到极大改观。这令江晓春等音乐人感到欣慰:“随着音乐数字版权保护逐渐加强,相信外界将有更多机会聆听来自我们民族的好声音。”(光明网记者 李政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