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北京突降夏雨,在民族文化宫大门口,一条由五颜六色的雨伞排成的长龙煞是好看。这是观众、特别是小观众在雨中撑伞候场的队伍。14日上午9点整,2016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暨北京科技周主场拉开帷幕。科技活动周迄今已成功举办了15届,先后超过12亿人次参与。
走进民族文化宫,一条采用地幕设计的“梦想大道”引出“创新引领 共享发展”的活动主题,科技梦幻之旅随之开启。主场展览面积约6000平方米,以“科学重器”、创新梦工场、“一带一路”科普驿站、科普乐园等为主要内容,用模拟场景集中呈现200余个科技创新成果。
在展区一楼的中心大堂,记者看到了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郭守敬望远镜(LAMOST)等的模型。“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为什么叫‘悟空’?”“郭守敬是谁?”……在展厅,孩子们显然对这些“大家伙”充满好奇,中科院的工作人员耐心细致地解答着,并告诉孩子们,“如果还想了解更多,让爸爸妈妈带你们走进中科院开放日”。
“科学重器”是指大科学装置,是一种大型复杂科学的研究系统,能为科学家探索未知世界、发现自然规律及实现技术变革提供极限研究手段,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技术基础。中国科学院是我国大科学装置建设和运行的主要力量,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行和在建的共有20余项。“我们把很多‘科学重器’打包在一起首次集中展示,这是今年科技活动周主场活动的一大亮点。”现场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在展区一楼东厅——创新梦工厂展区人潮涌动,这个展区注重互动性、体验性、参与性。最吸引小观众和家长的是机器人社区,有爬壁机器人、高智能特种机器人、VEX竞赛机器人等。其中一款家庭服务机器人更是被观众围得水泄不通。“该机器人可以跟踪老人走路,判断老人是否会摔倒并报警。”工作人员说。
在展区一楼的西厅——“一带一路”科普驿站,未来创客大赛吸引着大、中学师生的参与。“我最初的灵感来自于生活,我爷爷经常忘记吃药,我想设计一款机器人来提醒他及时吃药。”一位参赛的中学生告诉记者,这款机器人由声音播放系统、托举系统和行走系统组成。
在赛场旁边席地而坐的是一群来自北京市昌平区流村中学的学生,正在等待比赛结果公布。老师崔晓丽说:“我们学校在创客大赛和物联网比赛中成绩较好,也是昌平区唯一一所辅导学生开展这两项比赛的学校。”她认为创意改变生活,梦想成就未来,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意识非常重要,这不光是学校的任务,社会各界都应该关注。
(本报北京5月14日电 本报记者 叶乐峰)(更多报道见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