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李后强
把纪念场馆建成“信仰场馆”
举办红色场馆社会教育理论与实践座谈会,非常有价值。因为我国纪念场馆资源丰富,但发挥作用不够,应该给予高度重视。纪念场馆类型很多,都是“多功能体”,既是价值场、辐射场、裂变场,也是信息场、信仰场、修炼场,具有保护、纪念、展示、科普、教育的功能,是物质与精神、历史与现实、平凡与伟大、理念与行动、科学与价值的统一体,能抑制负能量,激发正能量,可以辐射多种效应,可以作为国家软实力的组成部分。
为此,提出三条建议。一是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培养创意研发和营销推广人才,加强文化资源与创意设计、旅游发展的跨界融合。强化政策支持,吸引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创意产品的研发、生产和经营。二是成立“全国红色场馆发展联盟”或“全国红色场馆社会教育协会”,着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把全国红色场馆资源整合起来,团结起来,拓展红色场馆社会教育的深度、广度,深度挖掘红色场馆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平等、法治等理念元素,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三是把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办成世界最佳的“信仰场”,借此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共产主义理想。
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少将 颜晓峰
把红色场馆纳入国家文化软实力体系
理想信念是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魂”,在党员干部、青年学生、广大群众中培育和树立崇高理想信念,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铸魂工程。红色场馆有着百年来中华民族志士仁人、先进分子献身民族复兴可歌可泣的人物事迹,有着无数共产党人“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顶天立地英雄气概的场景再现,是理想信念教育的最佳场地。
红色场馆是中华文化历史的当代延续标识。把红色场馆建设纳入国家文化软实力体系之中,是中华文化自身性质的必然要求,也是红色文化在中华文化中重要地位的必然要求。
在实施国家记忆工程中加强红色场馆建设。实施国家记忆工程,是“十三五”时期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辉煌篇章,是国家记忆工程的重点内容。要将红色场馆建设纳入国家记忆工程的总体规划之中,使之在国家记忆中永存。
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完善红色场馆建设。红色场馆是具有特殊性质的文化事业,不能走产业化、市场化、企业化的路子。要将红色场馆建设纳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体制机制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方向,本着政治性、公益性、教育性的目的,更好地进入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
在建设“内容+平台+终端”的新型传播体系中创新红色场馆建设。“互联网+”是经济社会发展大趋势,也是文化事业发展大趋势。
中央党校教授 沈传亮
让红色场馆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地标
红色场馆是留存红色记忆的重要载体,是开展红色教育的重要形式,是弘扬中国精神的重要渠道,是代表着中华民族精神的独特标识。怎样加强红色场馆建设,使其真正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地标,我根据个人思考谈三个方面。
第一,红色场馆建设要特点鲜明。现在全国有五万多处革命遗迹,有一百多处红色场馆。红色场馆是留存红色记忆的独特方式和重要载体,但我们发现部分场馆特点不突出,陈列物、讲解词等存在雷同现象,这些以后需要避免。
第二,场馆建设要资源共享。现在是信息化的时代,沟通没有任何障碍,要充分发挥红色场馆的作用,可以像成立博物馆协会一样成立红色场馆联盟,从而实现资源共享共通。资源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场馆建设及经验等等。这方面绵阳开了很好的头,希望这个态势能够持续下去。
第三,红色场馆要加强研究。研究是场馆建设的基础,要办好红色场馆,不仅靠资金投入、技术设计,更需要人力资本的研究投入。我建议,可以成立一个国家级的红色场馆研究中心,组织研究团队专门研究红色场馆的建设、维护等,这样就能更好地指导红色场馆的工作人员,做好红色文化的守护人,做好红色文化的阐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