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5月12日 星期四

    相聚深圳文博会的理由

    作者:张玉玲 《光明日报》( 2016年05月12日 14版)
    VR成为文博会关注焦点。资料图片

        每年5月,深圳的雨季开始,雷雨干扰,总会航班延误,平添行程中的“花絮”,增加了去深圳的“难度”。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拉近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为何还要不远千里会聚深圳?邮件和视频已能便于联系,为何还要费尽周折赴约文博会?

        最直接的回答是,经过十二年的打磨,伴随着中国文化产业成长起来的深圳文博会,已然是中国历史最长、最专业、最权威,也是规格最高的一个文博会。文博会场馆内争奇斗艳,成为各地展示一年来文化成果的舞台;场馆外的论坛和峰会则是高手云集,把脉论道文化产业的发展走向,尤其是中宣部组织的“文化产业座谈会”堪称文博会的“重头戏”,各地的宣传部长悉数到来,为文化产业进行总动员,每年都以不同的主题聚焦文化产业的热点,从文化“走出去”到骨干文化企业的培育,从文化科技融合到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都在破题和探索。

        当前,文化产业快步发展,天天都有新变化。过去一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25829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82%,而且利好的文化经济政策仍在密集出台,从国务院发布的博物馆条例到加强文创产品开发的指导意见,表明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战略地位,希望文化创意在供给侧改革和经济结构升级中担当重任。当然,今年最热的题目应是“十三五”规划,大家都希望听到权威的政策信息,从兄弟省份学到新的理念和思路,为未来五年文化产业的发展寻实招。

        文化产业是内容产业,同样,文博会要吸引人参观参展,也需有内容,这是文博会的专业性所在,也是文博会的生命力所在。“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文博会的每块展板、每个视频都渗透着文化的信息,每件产品、每个议题都包含了产业的理念,都凝结着“人”的创意和匠心。在深圳文博会上能见到文化产业各个层面和各个环节的人,通过与他们接触交流,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节约沟通成本,放大交流价值,体现了“规模效益”。

        因此,不少地方把深圳文博会当成学习的“课堂”。“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欣喜中,有“生逢其时”的自豪感,更有“争先恐后”的危机感。尽管有互联网的便捷,但在文博会面对面的交流中,能够专注彼此的眼神,能握住彼此的双手,能获取彼此的信任,最重要的是能及时了解彼此头脑中闪现的想法和思路。智慧的火花在交流中发光,创新的灵感在碰撞中触发,不少文化项目就源起于深圳聚会的“头脑风暴”,文化产品的萌发就来自深圳之行的“创意交锋”。

        深圳的文化产业走在全国的前列,知名的文化龙头企业值得学习,文化产业的新理念值得在全国推广。文博会场馆之外的分会场是深圳的文化产业名片,也是文化产业的生动教材和鲜活案例:文化与金融合作看深交所、文化与互联网融合看腾讯、文化与旅游合作看华侨城、文化与科技合作看华强。除此之外,深圳那些层出不穷的创新型中小文化企业,也总能带给人意想不到的惊喜和启发。

        互联网时代,深圳文博会上展示的互联网产品更丰富了,文博会的整体信息化程度与日俱增,原来靠发名片认识彼此,现在都通过扫二维码成为朋友。借助互联网,文博会正在成为“永不落幕”的文博会和汇聚文化产业项目和信息的大平台。

        在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在这个终生学习的新时代,从深圳文博会中,学习到文化企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在铺天盖地的信息海洋中捕捉机会。文化产业的最大挑战在于跨界接触新的领域,文化产业的最大乐趣也在于每天都有新的收获。在深圳文博会上打开了眼界,点燃了创新、创意、创业的热情,“众人拾柴火焰高”,文化产业将迎来红火发展的明天,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也指日可待。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