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5月12日 星期四

    质量强国之路怎么走

    ——国务院《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6年行动计划》解读

    作者:本报记者 陈海波 《光明日报》( 2016年05月12日 05版)
    2016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弘扬工匠精神 打造技能强国”为主题。图为选手在比赛现场。新华社发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6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建设质量强国。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制造2025》从正式启动转向全面展开的关键时期。《行动计划》为建设质量强国提出了怎样的路径?日前,国家质检总局组织专家进行了解读。

     

    创品牌,建立国家战略和顶层设计

     

        《行动计划》中关于品牌建设的具体措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制定质量品牌“十三五”规划,主导制定品牌评价的国际标准,推动提升品牌保护意识,加快构建质量和品牌社会共治机制等。

     

        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院长唐晓芬认为,品牌缺失是我国产业“大而不强”的显著软肋。尽管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仍然是一个品牌弱国。以每万亿美元GDP的全球500强品牌数量计算,2014年中国的数值为2.99,而日本为9.13,美国为10.45。

     

        造成我国品牌弱势局面的直接原因是质量差距。唐晓芬曾对国内外消费者做过一次调查,结果发现消费者对中国产品的感受主要是价格低、制造规模大,而在安全性、质量、可靠性、设计能力及社会责任等方面均呈负面认知。

     

        “品牌提升往往需要企业巨大持续的投入,回报周期长,且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她认为,品牌提升并不能单单依靠企业来实现,而应该是一个国家整体的战略导向,多方施策、多元治理方能完成。德国、日本、韩国等国诸多品牌的崛起都曾依靠政府的大力支持。

     

        唐晓芬建议建立国家形象与品牌战略委员会,整合国家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团体等多方力量,形成一个成体系的国家品牌推广和提升机构。韩国政府在2009年成立了由总统直接管辖的“国家品牌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推动国家品牌战略,帮助企业开发全球性自主品牌。

     

        “但国家对品牌的培育提升,不应简单理解为打打广告、搞搞评比。”她说,《行动计划》针对制约我国品牌发展的系列成因,从增强动力、优化环境、培育优势、夯实基础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政策设计,构成了一个体系。如果能认真落实,不断提升,中国品牌发展会迎来一个新的高度。

     

    提品质,给民众更多选择更多获得感

     

        品牌的基础是质量,《行动计划》提出要提高民众对中国质量的“获得感”,并“点名”提出以空气净化器、电饭煲、智能马桶盖、智能手机、厨具等为重点,组织实施消费品质量提升工程,增品种、提品质。“一下就引起了百姓的共鸣,摆脱了以往政策文件的‘高冷’,直入民心。”唐晓芬说。

     

        去日本抢购马桶盖、赴德国抢购厨具以及不断兴起的海淘热潮,让“国货”越来越尴尬。据国家质检总局统计,2016年第一季度,我国共实施消费品召回24次,涉及数量89.63万件。我国出口产业中,具有质量竞争力的商品出口在全部出口额中的占比只有9.94%,远低于日本的64.83%,甚至不及印尼的19.08%。

     

        “供给质量不高,造就了规模庞大的海淘市场,极大地制约了消费需求的有效增长。”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副总工程师蒋家东说,以这些消费品为重点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有的放矢地开展质量与品牌提升,切实提高广大消费者的质量获得感,最终带动内需的有效增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赵剑波认为,海淘的出现也是民众消费需求升级的表现。当下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要在产品细节、做工、性能上多下功夫,努力增加高品质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同时积极推动质量技术创新,增加关键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供应,提升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这些在《行动计划》中都有体现。”他说。

     

        在提升质量的同时,《行动计划》还要求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商品质量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快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等;并针对医疗服务质量、公共服务质量、物流服务水平和金融机构服务质量提出专项行动。“这大大加强了对消费者的保护力度。”蒋家东说。

     

    抓人才,提升质量教育塑造工匠精神

     

        提品质最终要落实到人身上。今年两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工匠精神”,随后在中国质量奖颁奖大会上,再次强调要弘扬“工匠精神”。此次《行动计划》中提出,开展质量素养提升行动,塑造精益求精、追求质量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核心在于产业工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林忠钦指出,我国拥有全球数量最大的劳动力人口,但劳动力素质潜力还有待挖掘。建设质量强国,工匠精神和质量硬件建设同等重要。技术人才是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德国和日本为何至今制造业占经济总量比例仍很大,就是因为他们拥有精良的制造团队。产业质量要升级,中国必须补上人力资源升级这一课。

     

        根据《行动计划》,今年将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企业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和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春潮行动”。同时,加强质量教育与文化等软环境建设,支持高校自主设置质量品牌相关学科,广泛开展质量改进、质量攻关等多种形式的群众性创新活动。“再前沿的理念、再先进的技术,都离不开稳扎稳打,离不开对技术和质量的完美追求。”赵剑波说。

     

        林忠钦建议,企业应利用薪酬激励、股权激励、心理激励等机制留住工人,打造高级技工培养晋升平台。

     

        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副主任吴甦建议,在政府或行业层面设立行业和区域范围的奖项,引导企业、行业乃至全社会对技术工人的认知重塑;鼓励各地根据人才缺口,对专业性技术人才引进给予政策支持,切实解决这类人才的医疗、教育及社会保障问题。“在培养和树立工匠精神方面,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提高技术工人的待遇和地位。”他说。

     

        (本报记者 陈海波)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