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轰鸣,马达飞转,王阳稳健地操控着车床,将一个铁疙瘩削成了不足5厘米长的精巧零件。这一次,他不是给火箭或者神舟飞船造零件,而是给摄像机配“小扳手”。有记者带去录制节目的摄像机恰巧坏了,王阳一开车床,随手就将钢铁切成了“小逗号”形状的零件,装上试试,严丝合缝。作为全国劳动模范,中国航天科工三院王阳技能大师工作室的领头人,王阳被称为“车工之王”绝不是浪得虚名,他手工控制车床能加工出公差小于头发丝的1/3尺寸的零件,而且连续21年无废品,他取得这些成就的秘诀就在于——苦干、巧干和细干。
10年干了20年的活儿
王阳所在的中国航天科工三院111厂是共和国的航天功勋企业,被誉为航天航空动力装置的摇篮。他在这里先后完成了神舟飞船十大关键部件之一的“连接分离机构”的研制加工任务;探月工程关键装置的研制批产任务;两种大型大运载火箭和多系列重点型号发动机的研制批产任务。可以说是为我国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国防装备等国家重点任务的圆满完成作出了突出贡献。
从成为一名车工起,30年来,王阳陪伴最多的不是妻子和孩子,而是他的“老伙计”——车床。他所在的车间有过统计:仅在近10年里,王阳就完成工时58512小时,相当于10年干了20年的活儿,除此以外,他还义务献工1968小时,主动加班256天。
“他最擅长做锅包肉,可惜总在厂里忙,我和孩子几十年也没吃过几次。”王阳的妻子说。
航天产品的关键零部件生产,往往具有周期短、要求严的特点。一有任务,吃住在工厂,连续奋战10余天,一干就是一个通宵,对王阳来说都是常事,而他高超的技艺就是在这日复一日的苦干中越来越娴熟精湛的。
善于动脑巧干会干
仅仅靠苦干还不能成就王阳连续21年无废品的傲人成绩。对于车工而言,加工出符合精度的产品,其关键之一还在于固定零部件的工装夹具,而航天零部件往往是各个型号各有特点,有些新研制的火箭,其零部件从形状到精度的要求都与之前不同,加工的工艺和夹具都得重新研制。
王阳能够成为“车工之王”还在于他善于动脑、巧用功的习惯。“每次接到一张图纸,我一般都会先观察,在心里琢磨先加工哪里,后削哪里才能做出符合要求的零件。”王阳说,他还攒了很多废弃的钢铁材料,正式制作前,先在废料上试一试,这种不断调整琢磨的过程,稳固下来,就成了车间里的制作工艺流程。
近年来,王阳不仅攻克生产难题26项,实现技术革新29项,小的改进53项,还自制工装、改进刀具62项,33项技术成果纳入工艺规范,获得国家专利3项,创价值近百万元。
脑子不清醒绝不开工
从神舟一号飞船到神舟九号飞船,从无人航天到实现载人航天,从“天宫一号”到载人交会对接,王阳共加工交付了6000余(套)件产品,合格率100%,全部都是一次交验成功,从未出现过任何质量问题和耽误工期的现象。
对于这些傲人的成绩,王阳很谦虚。“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也出过废品。”王阳说,那时年轻莽撞,干着活儿就开始走神,把一个完全没难度的零件做废了。当知道这些产品是用在火箭、神舟飞船和嫦娥系列探测器上以后,他便自觉严格要求自己,确保每一项产品加工一次合格率达到100%。“现在脑子不清醒的时候,我绝对不动手。宁愿歇会儿,再开工,力争把活做细做精。”王阳说。
(本报记者 詹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