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京津冀智库联盟创造了天然的契机。联盟有助于智库共享人财物力,但也易于流于形式,过分追求排场和规模。如何避免“为了联盟而联盟”,从而使智库的联合真正带来智力的乘数效应?4月25日,在河北省社科院举办的第二届河北省国际智库论坛上,京津冀三地社科院会同中外专家就此问题展开了讨论。
智库联盟要避免“谁坐庄强调谁”
“只有先摸清自己‘一亩三分地’上的情况,才谈得上走出‘一亩三分地’,这是智库形成联盟的前提。”河北省社科院副院长彭建强强调,全面透彻地把握各自的市情、省情是京津冀智库协同创新的基础。对此,与会专家指出,“智库联盟就是一个碰撞观点、协调各方利益的平台。比如,北京要首先讲清楚自身的现状和定位,明确哪些是需要疏散的‘非首都功能’,才能使三地智库在宏观层面合理规划京津冀的整体协同。”美国西来大学终身教授陈岳云认为,“共赢不是回避地方利益,而恰是要立足扎实的研究讲清楚各地的具体需求,因此,京津冀三地智库要在明确各自地方利益的基础上跳出地方利益,从而避免智库联盟流于‘谁坐庄强调谁、在哪儿开会突出哪儿’的形式”。
智库联盟要围绕问题找“盟友”
不少智库联盟在办会时将邀请专家的“名气”和“洋气”摆在了前面,但邀请的大牌却和智库亟待解决的问题关系不大。相比之下,“开门见山、直击问题”可谓是本次论坛的一大亮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提出的“工业供给侧改革”、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赵弘提出的“交通与公共服务完善”、天津市社科院副院长钟会兵提出的“生态功能协同”、河北省社科院研究员陈璐提出的“官方智库跨区域合作”等都是切中京津冀协同发展要害的问题。据河北省社科院副院长刘月介绍,“不求多、但求专,围绕问题找‘盟友’”是本次论坛邀请国际专家的原则,从选题来看,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院长安德烈·奥斯特洛夫斯基关注的“科学技术创新”,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名誉校长、中国问题专家迈克尔·沃泰尔关注的“地区区域与城市群发展”等都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启发。
“正是共同的问题让不同的智库专家聚在了一起。”河北省社科院院长郭金平总结道,“多谈些问题,但不必急于得出结论;多搭些平台,但不必急于冠以‘联盟’的名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我们应当精准追踪实践中重大的理论现实问题,并以项目为纽带不断丰富智库议题,通过相对灵活的组织形式吸引各国、各领域优秀的智库专家参与进来,以问题为导向,让智库自发地联合起来。”
(本报记者 姬泰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