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遽然谢幕,驾鹤西归。自此,梨园梅花凋落,梅郎世家成过往。这对于京剧,对于梅派艺术,都是巨大的损失。
执着于京剧梅派艺术,温良敦厚,是梅葆玖留给世人最深的印象。在其82年的生命历程中,他整理了多出梅派剧目,促进了梅兰芳演剧理论的研究。虽然近百年梨园传奇到此终结,但他所收的49位弟子,在神州各地开花结果,定会将梅派艺术进一步发扬光大。
扛起梅派艺术的大旗
四代梨园,一脉相承。作为梅兰芳的幼子,在兄长均无望从业梅派的情况下,外形俊朗、嗓音清亮的梅葆玖便被寄予厚望,接过父亲男旦的衣钵。他10岁学艺,13岁正式登台,18岁和父亲同台演出《牡丹亭》,创下梨园佳话。
“梅葆玖先生的最大贡献是‘文革’后扛起了梅派艺术的大旗,恢复了多出梅派剧目”,中国戏曲学院梅兰芳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傅谨说,“文革”中,京剧取消男旦,梅葆玖当了北京京剧团的音响师。恢复传统戏后,梅葆玖1994年整理演出了梅派代表剧目《太真外传》,2001年又将《洛神》整理为《洛神赋》上演。2003年又推出大型交响京剧《大唐贵妃》,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太真外传》《贵妃醉酒》的主要唱段,同时又重新加以包装。2013年,他又担任中国戏曲学院根据《太真外传》改编的京剧《梅兰霓裳》的艺术指导,该剧将演员表演、虚拟影像、舞台景置、立体音效有机结合。三维虚拟影像延伸舞台景观,与实体布景融为一体,与舞台表演互动,环绕立体声与现场音乐互为支撑,京剧声腔音乐与剧场音效相融,令人耳目一新。
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京剧《梅兰霓裳》导演周龙说:“梅大师是戏剧创新的大家,梅葆玖先生也并不保守,他欣然担任《梅兰霓裳》的艺术指导,更盛赞这是‘戏剧舞台的革命’。”
2012年,梅葆玖应日本樱美林大学之邀,赴日参加了该学校的博士受典仪式,像父亲一样成为“梅博士”。
“葆玖先生本来想自今年5月起把梅兰芳的四出时装戏《一缕麻》《宦海波澜》《牢狱鸳鸯》《童女斩蛇》、三出‘红楼’戏《俊袭人》《晴雯撕扇》《黛玉葬花》整理出来,但他匆匆离世,实在是太遗憾了。”傅谨惋惜不已。
让梅派艺术薪火相传
梅葆玖共收了49位弟子,其弟子魏海敏、李胜素、董圆圆、张晶、姜亦珊等已成为业界领军人物。近几年来,梅葆玖收了多位青年教师为弟子,希望她们能将梅派艺术传下去。
台湾国光京剧团的魏海敏是梅葆玖收的第一个弟子。这位从小学戏的台湾姑娘,1982年在香港看了梅葆玖的演出,惊为天人。“这之前京剧对我来说是很刻板的,没想到梅葆玖先生演得这样自然。”1991年魏海敏得以拜梅葆玖为师,并与其联手合演《太真外传》。后获中国戏剧梅花奖,并成功演出了据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的京剧《金锁记》。
梅葆玖收徒可谓不拘一格,北京京剧院姜亦珊本已学张派,但梅葆玖却看出她的艺术潜质,认为其学梅派也会很出色,就对她说:“张君秋先生当年也曾拜梅兰芳先生为师,才有了后来的张派。你完全可以既唱梅派又唱张派,这样你就是在唱你自己。”作为一个老艺术家,他的眼界开阔,超凡脱俗,在京剧行里是不多见的。
梅兰芳研究专家吴迎说,上海京剧院的青年演员田慧演出了全本的《大唐贵妃》后,梅葆玖十分高兴,演出谢幕完了,徒弟还没有卸装,就在台上跪下拜师了。第二天,学生父母从外地赶来,请师父、师娘,办了简单的宴请和必要的礼仪。“葆玖先生跟我说,我父亲在时,也有收学生就在后台,鞠躬行礼,不拘形式,主要还是看学生是否真心的要用功、有志气、不图虚名。”
胡文阁是梅葆玖的唯一男弟子。唱秦腔出身的他,至今仍记得拜师前那个晚上梅葆玖对他的教诲:一、拜师就要好好学艺,要舍弃过去,不能浮夸炒作;二、永远记住4个字“忠、正、平、和”。胡文阁说,这些教诲让我受益终生。
促进梅兰芳演剧理论研究
2014年,在梅兰芳诞辰120周年之际,中国戏曲学院成立了梅兰芳艺术研究中心,并出版《梅讯》这一学术刊物。中心主任傅谨说,梅葆玖为每一期的《梅讯》撰稿,提供资料。在梅兰芳与京剧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他都写文章、发言,尤其是即将出版的《梅兰芳全集》八卷本,梅葆玖提供了大量的文件和资料,但却没有看到它的出版,实在是无法弥补的遗憾。
梅兰芳纪念馆馆长秦华生说,梅葆玖是纪念馆的名誉馆长,纪念馆有什么活动,只要请他,他都会参加。因为做演员多年,养成了上午晚起的习惯,但上午如果有活动,他都会早起参加。去年国家艺术基金在京举办了梅派艺术传承班,梅葆玖是班主任,他亲自讲课并示范,26位学员获益匪浅。
“梅兰芳理论研究以前没有得到重视。”傅谨说,梅葆玖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他撰写的《梅兰芳表演艺术对世界戏剧表演艺术之影响》等文章,影响很大。
梅葆玖温文尔雅,谦逊平和,秉承了梅氏家风,赢得了人们的一致称道。
傅谨说:“前年是葆玖先生80大寿,我们说给操办一下,结果他不同意,说还是办纪念梅兰芳诞辰129周年演出吧。他总说自己不是大师,其实他是真正的大师风范。”(本报记者 苏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