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22日 星期五

    科技随笔

    编辑人类是与非

    作者:莫望 《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22日 10版)

        近日,中国广东医科大学研究团队发表了关于HIV病毒免疫的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的最新研究成果,该项成果基于艾滋病的胚胎细胞实验,通过编辑改写人类胚胎基因,希望达到免疫艾滋病的效果。尽管英国政府两个月前在国家层面批准了对健康胚胎进行基因编辑的政策,但在科技界,能否对人类胚胎进行基因编辑研究,仍然存在广泛的伦理争议。

        从进化的角度而言,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成型的“定品”,而是在一代一代的传承中不断发生着变化,有些变化被保留,有些变化被抛弃。基因技术的发展,给这种自然过程更增加了不可期的变数。有些人兴奋,认为人类终于可以自己掌控自己的命运;有些人恐惧,因为人类生命体是如此复杂,我们对自身的了解还只是片段式的,这种改变不知道会引导我们这个物种走向何种结局。

        相对于基因编辑改写,基因筛查的技术应用已经走出一大步。2013年7月,全球首例基因筛查试管婴儿康恩·莱维日前在美国出生。这位“定制婴儿”在其父母提供的一批受精胚胎细胞中,因基因最优“脱颖而出”,被牛津大学生物医药研究中心的实验人员选中,并最终诞生为一个健康的婴儿。在更早的2008年,伦敦大学学院医院就利用这项技术,帮助一对有乳腺癌家族病史的英国夫妇,顺利孕育了一名消除乳腺癌隐患的婴儿。

        无论是基因筛查还是编辑改写,人类正在试图用人工的“完美”来战胜自然选择。尽管目前各个国家都严格禁止对早期胚胎进行改造并“制造”婴儿,但很多人担心,这项技术的发展方向,仍然脱不开从受精胚胎阶段向发育胚胎阶段、甚至婴儿阶段的落地。

        如果真到了那一天,传统遗传学体系中的“先天”和“后天”之分界将逐渐模糊,基因序列与环境规则的关系将被慢慢改写。打个比方,环境规则如同一门语言的语法,序列中的基因片段则如同词汇,只有以语法规则来排列词汇,才能表达语句意义。人们无法衡量在一个语句中组合分明,同时有效表意的词汇哪个更重要,也就不具备判断哪个基因片段更优化、哪个基因需要被“改良”的能力;而按照人工意志改写基因,遗传学的游戏规则也就被改写了。

        而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是,基因的功能并非是单一的、线性的,而是一种网状结构,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不知道改变一个会出现哪些其他反应。而研究发现,某些可以导致疾病的基因,会给人类带来其他天赋,比如导致马凡氏综合征的基因,也可能让人拥有超常的运动天赋。

        也就是说,以疾病免疫为目的的基因编辑研究,是一种结果导向型研究,但自然选择的模式,仍然具备偶然性和不可控性。因此,针对某个片段进行人为编写,所造成的改变很可能是连锁式的——这个反应链条最终走向何方,很可能是“编辑”们无法控制的。

        然而,基因编辑技术在规避和治疗重大疾病、修补先天缺陷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医学优势,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说到底,基因编辑技术只是一种工具,而工具无所谓好坏,关键看如何运用它——既不能无节制地推崇,也不能盲目抵制,而是要在严格的控制下、在细致的规则框架内,负责任地审慎进行。

        (莫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