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17日 星期日

    家有老照片

    长白山下的神话

    作者:邓加荣 《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17日 11版)
    长白山天池畔临风抒怀(摄影)邓加荣

        我的家在东北长白山下。我是每天都与童年伙伴望着那白雪皑皑的白头山,听着老人们讲述白头山上诸多迷人的神话长大的。我们长白山人,有着完全不同于其他山区人的独特生活方式、风土人情、生活习惯,乃至于独特的喜怒哀乐及感情表露。就拿关东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来说吧,人们无法想象,怎的山中一种野草就成为这里的人们如同布帛粟菽一般须臾离不开的宝物呢?如果我说出了详情,人们恐怕会觉得那是不可思议的天方夜谭。这种独特的地域也许是因清兵入关后长期以来封锁了这块龙兴之地,树立了“柳条边”为屏障,禁止汉人迁居移民到长白山下,所以这块地方自古以来便称之为“边外”,即“柳条边”之外的地界。因此,这里一直保留着满族人古老的生活习惯。直到今天,在白山市里建有一座“长白山满族文化博物馆”,用诸多实物、实景展现出我童年时代的生活内容与风物人情。

        作为一个记者,时代声音的记录人,我决心要把这块沃土上所发生的一切威武壮烈的事情都挖掘出来,谱写出来,让人们牢牢地记住,一代代地传承下去。我努力地记录下在和平年代里,那些埋头苦干,从事着平凡的和不平凡事业、默默地为着长白山作出无私奉献的人们。他们之中,最使我难忘的是位于高山尖顶上气象站里的人们,他们要半年以上的时间完全与世隔绝,困守在风雪包围中的小屋子里,记录下风速、降雪量,冒着被风雪埋没与吞噬的危险,按时发报出去不仅对于国内天气形势,而且对于周边国家也都有着很高价值的数据。还有冒着蚊虫叮咬、朝朝暮暮望着树上鸟巢和候鸟迁徙的鸟类学家,是他发现了一种珍惜的鸟类,并科学地定名为“中华秋沙鸭”;还有为防治山区地方病做出重大贡献的一代名医,创造出高档人参新品种、获得国家科技一等奖的“人参夫妻”;还有许许多多……

        而最能够体现出长白山性格的一个人,我们都称呼他为“白山老人”,而更多的人则把他当作长白山的守护神。

        我第一次见到他,是在长白山瀑布下边的温泉之侧。当时他正匍匐在草丛中,身子俯到地面上去寻找,像一个悭吝人在旷野中寻觅不知什么时候丢失的金子。难以想象,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还那样的执着、迷恋、渴望和痴情,带着度数很深的老花镜,一棵草一棵草地翻拨着,终日在那苍茫无际的草莱之中,日复一日,风雨无阻,好像已把生命融注于长白山上。

        终于有一天,老人走下山来,手里擎着一棵草,嘴里呢喃地说:“终于找到了,找到了!”他找到的是一棵孢子囊形状像花瓶的“瓶儿小草”,这是世界上稀有的植物,只有加拿大的某一个地区才有。老教授到那里去考察过地形地貌,认为长白山温泉一带也必定生有这种植物。三年多的风里雨里,终于验证了他的科学判断。

        这位老人就是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王战教授。他的老师刘慎谔教授根据植物分类学的推断,认为长白山上应当有偃松这种名贵的树,但是他穷尽了毕生精力找了几十年也没找到。王战教授踏遍了长白山的峰峰岭岭,终于把偃松找到,在中外学界中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老人拥有对于大自然所认知的一切,但他还是孜孜不倦地去认知,用他那永远不知疲倦的却日益衰老的身躯,在森林草莽之中风雨无阻地去寻找,熬尽心血地细心谛听大自然所发出的每一声呼吸。他无一遗漏地辛苦采撷着,采撷山上成千上万种说不出名字的花草树木种子。因此我说,他是世上最富有的人。

        有一次我问他,在世上那么多花草树木,你最爱的是哪一种?他淡淡地一笑,说:“大自然的一切花草树木我都爱,而我最喜爱的是林奈。”

        学过生物学的人,都知道林奈这个名字。二百年前,这位瑞典生物学家在编写《植物志》时,给每一种植物都定下一个学名。有人劝他,你也用自己的名字给一种植物命名吧,以作为永久的纪念。他先是不肯,后来禁不住众人劝说,才将山林中一种最小的草冠上自己的名字。那平凡中的伟大,谦逊中的崇高,都浸透在那棵极不显眼的小草身上。今天,人们面对着那纷纭庞杂的植物界仍然使用林奈的科学命名时,很少有人会注意到林中的那棵极不显眼的林奈草。

        王战教授的这种谦逊精神,为打开大自然宝库而终身奉献的精神,都在短短的那一句“我爱林奈草”中道出来了。

        “我爱长白山!”这个洪亮的声音,好像似从天外传来的声音,它便是我的全部乡情与乡愁、乡思与乡恋。

        (作者系光明日报原新闻研究所所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