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17日 星期日

    民间手艺

    玉林茶泡

    作者:张林涛/撰文 邱临/摄影 《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17日 10版)
    手工錾制
    “茶壶”造型
    给茶泡浇糖汁

        九年前,我到广西玉林求学。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当地群艺馆的宣传橱窗里看到一张照片——一杯清茶里,浸泡了几块类似糖块的东西,茶绿水清、“糖块”剔透,让人见而生津。图片说明是:玉林特产——茶泡。

        我心里一乐,“泡茶”见得多了,“茶泡”还真稀罕!

        这一次的邂逅,在我心底埋下了探问茶泡的种子。之后,我问过不少玉林人,他们都说知道有这么个东西,但究竟有何由来、怎么制作,却语焉不详。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去年,我在玉林市区5公里外的高山村,与茶泡有了第一次“零距离”的接触。

        在村祠里,茶泡老艺人苏第能整装捋袖后,开始挑选原材料了。只见他站在冬瓜堆里,左瞧瞧、右看看,挑的都是约莫5公斤以上的“老水”冬瓜,洗净去皮切块之后,便放进清水中浸泡。“制作茶泡不叫雕而叫錾。”苏第能一边讲解一边将瓜块取出,持刀欲錾。一方四角的冬瓜块儿,全靠錾刻者画图构形于心,既成,则携刀开刻,有字有花,一气呵成。

        当日晴空万里,苏师傅趁势将白糖熬成糖浆,用细布过滤,取清液加适量蛋清搅匀,而后倒入一个盘中,又把錾刻而成的茶泡胚逐个放进糖浆中稍作浸泡,移至盘边。光晒片刻,再浸、再晒,如此反复十余次方休。要得到上好的茶泡,还得老天爷“赏脸”。因这最后一步的筛晒,需耗五六天光景,这期间,苏第能要将茶泡胚移置竹筛,只晒不浸,以毛刷蘸糖浆扫茶泡面,待晒干后再反复扫,翻晒底面,不时移位以防沾筛。乍眼看来,这过程烦琐耗心又费力,但苏第能乐在其中,并饶有兴味地给茶泡取了个名字——“锦同”。

        至于茶泡的用度,就更讲究了。过去,嫁妆、女工、茶泡是玉林人嫁女必备三宝。新郎到女方家“迎亲”或夫妻“回门”时,女方必送给礼生精致的三寸茶杯顶形状的茶泡,下面再放一个小茶泡,礼生只吃小的和茶,而把大的带回给男方家人,以供鉴赏女子的手艺,考量她是否谙熟文化传统。

        无论是茶泡的錾刻、食饮的礼节,都寄托了玉林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礼仪孝敬的恪守遵行。而像茶泡一样,承载着历史与现实仪式感的物品的存续,也正印证着人们对内心、对生活的尊重与热忱。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