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一生创作了2800多首诗歌,在唐代首屈一指。据不完全统计,其中约有55首咏史诗,这之中,又以6首吟咏王昭君的诗歌最为特别。白居易通过王昭君这个人物形象,抒发了自己不同时期的不同心境,给我们展示了他的仕宦心路历程。昭君诗也确立了白居易在吟咏历史题材方面承前启后的文学史地位。
白居易的6首昭君诗分别是早年的《王昭君二首》、贬谪江州时的《昭君怨》、赴任忠州刺史途中的《题峡中石上》《过昭君村》《青冢》。这6首昭君诗不仅从数量和艺术水平上独领风骚,而且充分展示了他恋君、怨君、恕君的仕宦心路历程。
一是恋君心态。白居易最早的昭君诗是创作于贞元三年(787年)的《王昭君二首》。此时白居易年仅17岁,对社会、君王还处于展望之中。《王昭君二首》所流露的希君、恋君的情怀,正是此时的白居易稚气和志气的真实对应。
二是怨君的心态。《昭君怨》作于元和十二年江州司马任上,“自是君恩薄如纸,不须一向恨丹青”直接揭斥了元帝的寡恩薄意。短短数年间经历从皇帝身边近臣到天涯漂泊的逐臣的转变,白居易的失落可想而知,于是他通过王昭君的曲折遭遇隐晦地表达内心难以消散的怨尤。
三是恕君心态。公元819年,由江州司马转任忠州刺史途中,白居易接连写了3首与王昭君有关的诗歌。白居易满怀着对政治命运好转的憧憬,但又不得不面对荒蛮偏远的艰辛赴任行程,他的心绪肯定是复杂的,对宦途险恶也抱有警惕心理。正是在这种多维心态的作用下,赴任忠州刺史途中的昭君诗才流露出了宽恕元帝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