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16日 星期六

    长江经济带·新生态 新景观

    青山绿水 流韵万年

    ——感受长江经济带人文生态的传承与流变

    作者:本报记者 谢文 陈旭 《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16日 01版)
    巫山长江大桥与碧绿的江水相映。本报记者 郭俊锋摄

        “通观中华文明发展史,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长江流域人杰地灵,陶冶历代思想精英,涌现无数风流人物。”在今年1月5日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诗意的语言,道出了长江在中华文明发展上的重要地位。

     

        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生命河,长江不仅以其丰饶的自然物产养育了两岸人民,在漫长的进程中,还以其青山绿水孕育出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长江厚重的人文生态,也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保护与坚守

     

        走进重庆涪陵的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空气中沁着江水的清凉。观众乘扶梯缓缓滑向水下,思绪也跟着飘飞起来。

     

        白鹤梁是长江与乌江交汇处西边的一道天然石梁,因早年常有白鹤群集而得名。梁上有从唐代以来的枯水水位石刻和众多书法名家的题刻,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水下碑林”。在三峡文物保护过程中,党和政府根据葛润修院士提出的“无压容器”方案,对题刻进行了原址水下保护。容器里的水都是经过过滤的,避免了江水泥沙石块对题刻的破坏。

     

        透过水下参观廊道的玻璃舷窗,可以看到“白鹤梁”“黄庭坚来”等题刻。古人的智慧、信念和希望,通过这些石刻传递给来者。

     

        从白鹤梁往下游,过三峡,便到了屈原故里湖北省秭归县。

     

        屈原祠位于秭归县城东边,前面是气势雄浑的三峡大坝和坝区开阔的水面,视野极佳。

     

        秭归县文物局局长周建华告诉记者:“当时将屈原祠迁至此地争论很大,很多开发商想在这里修别墅。秭归县委县政府认为,重修屈原祠是一件关系千秋万代的事,最终将屈原祠搬迁至此。”

     

        在屈原祠内的屈原雕塑前,一队学生安安静静地细听老师讲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站在这里,人们能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屈原的精神能经受漫长历史的考验,被整个民族铭记。

     

    传承与流变

     

        循着淡雅的梅香,从新安江边沿着山路进到一片梅岭,便到了安徽歙县卖花渔村,拥有800多年历史的徽派盆景起源于此。

     

        洪定勇是徽派盆景代表性人物,也是卖花渔村的党总支书记,既要传承徽派盆景,也要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卖花渔村的徽派盆景以“曲”为美。九曲八弯的梅桩需要多代人的培养。“我们这里是爷爷种花,孙子卖。”洪定勇说。

     

        洪定勇的儿子洪晨已经开始分担父亲肩上的责任,看着父亲为村里盆景的传承和销售费尽心思,他试着在网络上联系买家,没想到效果很好。现在村子里有几十户村民通过网络销售盆景,他们不仅卖自家的盆景,还免费帮助村里其他花农卖盆景,洪晨从网上介绍的业务,每年成交额都在百万元以上。

     

        在长江南岸,浙江乌镇有着与卖花渔村相仿的气质,但这座千年古镇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引人瞩目。

     

        从2013年开始举办首届乌镇戏剧节,到2014年举办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再到今年3月27日,举办乌镇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乌镇让小桥流水、青石黛瓦焕发出了时代的活力,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发展成为世界互联网革命的“中国符号”。

     

        “乌镇这样的千年古镇发展,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二是新文化元素的加入。”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向宏说。这个江南的水乡小镇,一面用心地传承和守护着自己的古朴风貌、文化底蕴,又顺应世界发展趋势,虚怀若谷地接纳现代文明成果,引领时代潮流、推动社会进步。

     

    开拓与创新

     

        行走在今天的长江,印象最深的不是船,而是一条条蜿蜒山间的公路,一座座跨越天堑的大桥。现在,从上海到成都、串联起长江沿线20多个城市的沿江高铁,也已经提上了建设日程。长江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见证着今日中国的沧桑巨变、腾空飞翔。

     

        站在重庆巫山博物馆前,临着大江,可以看到,巫山长江大桥就像一道彩虹,横跨在巫山峡口。红色的桥身与青黛山峰、碧绿江水相映衬,让人流连。

     

        在巫山下游1300多公里,长江奔向大海怀抱的地方,大自然的伟力塑造了素有“长江门户,东海瀛洲”之称的崇明岛。自有人居住的近1300年来,水路曾是崇明岛唯一通向大陆的交通路径。而今天,一座跨越长兴岛和崇明岛,长达16公里的大桥——上海长江大桥,优雅而雄浑地立在长江的入海口,成为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新的城市地标。

     

        在桥上驱车行进,吊索有节奏地从两旁车窗掠过,极目远望,大桥在蓝天和碧水之间延伸,仿佛一直奔向海天相接的地方。桥梁212米高的“人”字形桥塔,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

     

        五六千年前,今天上海所在的地域还是茫茫大海。数千年间,长江水带来的泥沙不断堆积,孕育了这个巨大的冲积平原,崇明岛的面积至今仍在扩大之中。长江,以及她承载养育的中华民族、中华文明,就像入海口的这片陆地一样,依然在不断生长、不断壮大。

     

        (本报记者 谢文 陈旭)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