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15日 星期五

    印度“孝子”

    作者:郑彦英 《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15日 14版)

        年初,我们一行人受邀来到印度,在阿格拉到新德里的这一段火车之旅上,我们便感受到了当地的人生百态。

        印度的铁路是英国人统治时期修建的,铁轨比我国的铁轨宽,所以火车厢也宽,我们的硬卧车厢,一般一个单元只有上下两排六张卧铺,他们的除了和我们的一样六张外,走廊的一侧,又加出一排,于是,他们的硬卧,就比我们的多出三张卧铺来。

        我们一行四人,铺位正好占据了一个单元六张铺的中下四张卧铺。我们刚刚将行李放好,上来了一个小伙子,抱着一个老太太,背上背着鼓鼓囊囊的一个大包,走到我们面前停下来。

        他们是靠着走廊一侧的那张下铺。

        小伙子把老太太放到铺位上,给她盖好毯子,枕头垫得可能高了一些,她叫嚷着指责小伙子,小伙子立即用一只手把她的头小心地端起来,另一只手把枕头压压,其实并没有压下去多少,但一放下来,老太太不吭了,嘴张了一下,说了句什么。

        小伙子立即给老太太喂水,还是一只手端起她的头,另一只手喂,她喝了几口,闭住了嘴。

        小伙子把她的头往枕头上一放,她看了看小伙子,又看了看我们,显然是舒服了,没有再吭气。

        这一幕让我们几人很感动,

        小伙子终于停歇下来,坐在我们一边。我立即往里面坐坐,让小伙子坐得宽展些,然后问他:“带着你妈妈去旅行?”

        小伙子看着我,不明白我的意思。

        我豁然明白,我说的是汉语,他当然听不懂。

        我们的翻译在硬座车厢,我们就只好比划着交流。

        同行的朋友说,“所有语言,说母亲都是妈妈,没错的。”说完指着老太太,又指指小伙子,问了声:“妈妈?”

        小伙子应该是懂了,点点头,对我们笑笑。

        那边的老太太翻了个身,咕哝了一句什么,小伙子立即过去了,为她掖了掖毯子角,然后坐在她身边,为她按摩肩膀。

        很快到了晚饭时间,开始给她喂汤,一勺一勺地,喂得很好,可是火车颠了一下,一勺汤就洒在老太太嘴唇上,老太太脾气大,立即瞪起眼来,嘴里也说着不好听的话。我心里想,这个老太太,手脚都不能动了,有这么孝顺的儿子,这么周到的侍候,还吆五喝六的不满意。

        这时候到了一个比较大的站,停的时间比较长,便上来了一个衣着破旧的小孩,一上来就跪在地上,拿着抹布擦地,擦到人跟前,便伸出手来,旅客们就多多少少地给他一些钱。而当他擦到里面那个单元时,一个坐在下铺的小男孩,手指头上戴着大大的戒指,猛然一巴掌朝擦地的小孩脸上扇去,擦地小孩顿时被扇倒了,我禁不住惊呼了一声,但立即噤声,因为同车的印度人都视而不见,仍旧做着自己的事儿,那个被扇倒的小孩,也仿佛什么都没发生,爬了起来,绕过戴戒指小孩又到前面擦地。开车前擦地小孩下车了,经过那个戴戒指小孩时,匆匆闪过。

        车开后不久,小伙子将她抱到厕所,侍候老太太上完厕所后,看着她睡着了,他才缩了缩身子,睡在她外侧。

        说真的,我们几个同行的朋友被这个印度孝子感动了,议论着我们各自熟识圈子的老人和孩子,查找了半天,也没能查找到如此孝顺的。

        第二天早晨到达新德里火车站时,小伙子已经把妈妈收拾得干干净净,把大包背在背上,火车一停,他又抱着妈妈,下了火车。

        我们跟着翻译出站,人流很长,却不拥挤。同行的朋友突然大声说:“那个老太太会走路!”

        另一个朋友惊奇地说:“手也会动,你看,还挽着人家胳膊呢!”

        顺着他的指点看去,那个原来被小伙子抱着的老太太,竟然真的走在人流里,而且,紧紧依着她的,让她挽着胳膊的,是另外一个小伙子,看来也是她的儿子,穿得很齐整,留着小胡子。一路护送她的小伙子走在一边,还背着大大的行囊。

        “这老太太偏心眼,那个儿子越是孝顺,她却越是对那个儿子苛刻。”

        翻译听着我们说话,一直没吭声。出站时,他与那个背着行囊的小伙子并着肩,似乎不经意地聊了一两句,然后带着我们,到了接我们的车跟前,发现我的眼睛还注视着人流,就问:“还是不理解那个老太太吧?”

        我愣了一下,点头说是。

        他说:“一直侍候老太太的那个小伙子,是为老太太工作的,而那个接老太太的小伙子,才是她的儿子。”

        我恍然大悟,不禁问:“工作?是仆人吗?”

        翻译微笑了一下,“可以这样理解,但是在印度,没有仆人这一说。”

        我还是不解:“仅仅是工作关系,也就相当于我们中国的保姆,应该和家庭成员互相尊重的,那个老太太手脚明明好好的,根本不用,走路让小伙子抱着,嘴上流了汤,也让小伙子擦,连动一下手都不愿意,怎么娇气成这样?”

        翻译招呼我们上了车,车开后,他才说:“你们不了解印度人,印度的种姓等级延续了千百年,英国人统治时期,更加强了这种等级区别,久而久之,人们已经习惯了在自己的等级种姓里生活,对上一个等级的人,恭敬服从,已经成了自觉的意识。”

        我忍不住想评论几句,但没说出口。我想到了那个擦地的小孩,打他的那个小孩显然是高等级的人,所以敢肆无忌惮地打他,而擦地的小孩,逆来顺受,车上的人,见怪不怪,习以为常。

        离开印度的时候,我们在机场安检口见到一个抱着老太太的中年人,脚步很快,表情谦恭,排在我们后面,我下意识地想让他到我前面,但看到排队的印度人,没有一个想让的,也就罢了念头,同时在心里安慰自己:

        他不一定是孝子!

        (作者为河南省作协副主席,曾获鲁迅文学奖)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