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时节的沂蒙大地,空气中还透着些许凉意,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庄坞镇肖姬庄村民杜元美家大棚里的油桃树已经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我家这4亩多大棚油桃,五一前后就能上市了,开秤每斤可以卖到10元。”正在大棚里忙活的杜元美说,每年这个大棚的油桃都能卖10万多元,纯收入也在8万元以上。
3年前,杜元美两口子一直在外打工。“听说村里集体搞种植,技术有保障,上级还有扶贫资金,我们就都回村了。”杜元美说,现在油桃不愁卖,由合作社统一往外销售,都销往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的商场和超市了。
杜元美是临沂市实施产业扶贫政策受益者的一个代表。
临沂是革命老区,有贫困人口51.7万,占山东省贫困人口总量的六分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临沂时强调,要紧紧拉住老区人民的手,绝不能让老区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掉队。“我们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把这一要求作为重大的政治责任、崇高的历史责任和强烈的发展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坚决打好脱贫攻坚这场新时期的‘孟良崮战役’。”临沂市委书记林峰海说,“我们力争每年脱贫20万人以上,确保到2018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留一人地全部脱贫。”
扶贫不仅要“摘穷帽”,更要“拔穷根”,而贫困户拔掉穷根最根本、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产业扶贫。为此,临沂市把产业扶贫作为治本之策,围绕全市优势支柱产业,立足贫困地区资源和产业基础,引导贫困群众发展传统种养业、加工业,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把贫困群众嵌入到产业链条中,共同发展,保证全面奔小康路上不掉队。
临沂商城有各类商贸物流企业3000余家,商户26万余户,交易额突破5000亿元。借助临沂商城国际化大平台,发展农村电商,促进农产品网上销售。平邑县多个乡镇发展起了“淘宝村”,农民通过电商平台打通了特色农产品、传统手工艺品的销路,实现了快速脱贫。培植特色农业,在山区村重点发展优质林果、食用菌和畜牧养殖业,在平原重点发展粮油、蔬菜、苗木花卉等种植业,每个贫困村都有一两个特色产业,每个有条件的贫困农户至少有1项增收项目。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旅游,昔日的穷山村变成了“中国最美乡村”“山东旅游特色村”,村民在景区打工有工资,卖土特产有收入,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快车道。
针对生存条件恶劣的贫困村庄,临沂市实施整村易地搬迁脱贫政策,让贫困群众走出大山,迈入现代城镇生活,真正使他们“迁出贫困,走上富路”。
3月20日下午,崔健美老人站在费县朱田镇滨河社区门口,等校车送孙子回家。她感慨地说:“再也不用走七八里山路接送孩子了,孩子大人少受多少罪!”1月6日,她刚和同村530户村民从大山深处的崔家沟村搬迁出来。崔家沟因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四大难”闻名。为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临沂市在整村搬迁过程中,结合社区规划,配套建设产业园,让适龄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尤其是农村社区、高效农业示范区和生态旅游示范区“三区同建”模式,使贫困户既获得土地流转收入,又能参与创业获得工资性收入。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第一书记”是受到中组部充分肯定的临沂党建工作品牌,该市紧密围绕党建扶贫出真招、求实效。今年,全市把选派新一轮“第一书记”与实施精准扶贫紧密结合,选派2000名干部,实现省定贫困村全覆盖,要求每月在村工作时间不少于20天,全力投入脱贫攻坚,确保任期期满时任职村新增年集体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去年,市县选派2762名机关干部到村任职“第一书记”,平均增加村集体收入7.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482元。
(本报记者 赵秋丽 李志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