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全国文物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间歇,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就相关内容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记者:一个月前颁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强调了“重在保护”的理念。当前,我国文物保护现状如何?
刘玉珠: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努力,我国文物保护的状况已经得到了明显改善。以“十二五”为例,在不可移动文物方面,中央财政累计投入310亿元,安排1万多个文物保护项目,丝绸之路沿线文物、长城、山西南部古建筑、震后文物、水下文化遗产等一大批珍贵文物得到有效保护;在可移动文物保护方面,累计完成800余项可移动文物修复和博物馆藏品预防性保护项目,修复4万余件馆藏文物。
“十二五”期间,完成了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也全面推开,文物资源状况基本摸清。我们还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实施平安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大足千手观音造像等一大批文物保护重点工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存状况良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存状况大为改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得到加强。目前,以150处大遗址为支撑的大遗址保护格局基本形成,24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开放,水下文物保护机构、装备建设和考古调查取得突破。同时,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申报连续13年屡获佳绩,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48项,位居世界第二。
记者:今年是《长城保护条例》颁布十周年,《文物法》也正在修订中。在完善文物法律体系方面还有哪些举措?
刘玉珠:是的。我们不断加强制度建设,落实文物执法责任。加大普法宣传力度,《文物保护法》和《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长城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得到有效贯彻,文物保护管理监督职责得以落实。完成《文物保护法修订草案》起草工作,施行《博物馆条例》,发布《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加强文物执法督察,建立文物违法举报中心,严肃查处重点案件,严厉打击文物犯罪,公开曝光、执纪问责。我们还会同工商、商务、广电等部门规范文物市场和“鉴宝”类影视节目。
记者:让文物活起来,既是中央也是社会对文物工作的要求。近年来,在此方面有哪些作为?
刘玉珠:我们深入挖掘文物的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推出了一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品展陈。比如故宫的“石渠宝笈”、南昌汉代海昏侯国等文物展览,数字敦煌、公众考古等日益受到普通百姓、特别是学生的青睐。
另外,我们深化博物馆免费开放,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推动博物馆教育进校园、进社区、到基层。同时,围绕国家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加大传统村落、特色村镇的整体格局和历史风貌保护力度。比如,大运河、云南哈尼梯田、湖南铜官窑遗址公园、浙江松阳传统村落等文物资源,越来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金色名片”、壮大旅游业的新动能。
记者:“十三五”期间,文物工作会有怎样的变化?
刘玉珠:“十三五”时期,“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仍然是我们必须继续坚持的。在文物保护方面会着重推进两种转变:一是由注重抢救性保护为主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二是由注重文物本体保护向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并重转变。
记者: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什么?
刘玉珠:“十三五”期间,我们将致力于完善文物法律法规,完善行业标准化体系,增强执法督察力量。全面落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措施,改善文物保护状况。优化博物馆布局,加大博物馆免费开放力度,健全管理运行机制。完善文物进出境和文物鉴定监管,保障文物收藏者的合法权益。提升科技在文物保护中的作用,提高文物工作社会影响力,彰显文物资源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和社会教育功能,增强文物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展现文物在国家外交大局中的独特魅力,持续扩大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
(本报北京4月12日电 本报记者 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