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想象,关于文物的一部纪录片,能够引起年轻人如此大的兴趣。近日,三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聚集了大批年轻人的弹幕视频网站,收获超过百万次点击,跻身热门搜索榜。当修复无痕的文物被送去展出,网友的弹幕纷纷感叹“看到这里居然泪目”“致敬中华文化”。有评论指出,我们的文化传统,同样需要更多人参与进来,去发现、去呵护、去激活,才能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
让文物说话,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的理念,故宫的文物保护做到了。事实上,这样的观念和事例,正越来越成为近年来我国文物工作的主流。
今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相较于十年前的《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意见》特别将“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表述列入指导思想,奠定了关于文物工作“保”和“用”关系讨论的总基调。
文物工作自然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但是切不可为了保护而保护,从而使得文物“藏在深闺人未识”,无法发挥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应有的作用。在今年两会结束后答记者问时,李克强总理深刻地指出,我们保护文物实际上也是在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来滋润道德的力量,传承我们的传统优秀文化,来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文物绝非只要保护,不可利用。青岛啤酒厂早期建筑、湖北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等工业遗产再利用,为城市增添了历史文化底蕴;大明宫、隋唐洛阳城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充分发挥社会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博物馆正在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传播方式和资源优势,日益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渠道。只是文物之“用”,不是拿来换钱,或者拆了卖地,而是发挥其在精神文明方面的熏陶作用,为人们传递历史的经验智慧,保存文明的流风余韵,以历史之光照亮现实和未来。
所以,文物工作必须统筹考虑“保”和“用”的关系,创新文物资源利用模式,推动文物保护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与美丽中国建设相结合,与扶贫开发、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将文物工作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才能将文物工作与世俗的经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让文物回归人本身,真正走出一条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行稳致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