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智库建设
如何建设好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与会专家最为关注的重点。国防大学教授、国家安全实验室秘书长欧阳维从党管智库和保持智库独立性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党管智库,就是要坚持正确发展方向,要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保持独立性,就是要成为瞭望者、谋划者、监督者,要有担当精神。党管智库与保持独立性并行不悖。”
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与全球化研究所所长黄靖就智库管理指出:“好的智库往往有两个董事会。一个把握学术方向,另一个负责筹款。通过这种管理方式,可以保障研究的独立性、客观性,帮助智库保持活力。”
“旋转门”制度一直是美国智库最为人称道的机制之一,但是这一制度在中国是否适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朱旭峰进行了深入研究:“旋转门对中国智库的发展作用不大,甚至可能会有反作用。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况下,经过‘旋转’的人员对提升智库影响力、增加智库经费、扩大社交网络均无显著贡献。”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科研部副主任王友明提出,智库之间要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利用团队合作、联合攻关模式,集中力量办大事。鼓励合作的同时,也要鼓励竞争。应当建立保障公平的体制机制。
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蒋传海针对高校智库建设表示:“高校智库应开拓与决策部门对接的渠道,开展针对性研究;探索灵活的用人机制;着力提高高校智库研究成果的影响力;注重差异化发展,凸显专业性、行业性、综合性。”
提升研究能力
充分发挥智库作用必须实现智库的现代化、提升智库研究能力。就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巡视员魏加宁指出:“智库研究要鼓励竞争,形成优胜劣汰的生态;要推动信息公开,为智库开展研究提供必要的资料;要将政策性和学术性相结合。”
智库研究如何使用新方法?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副所长赵湘江认为:“智库应更加重视大数据、云计算、政策仿真实验、定量建模等现代政策分析工具和新方法的运用,生产出个性化、精准化的思想产品。”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丁元竹进一步就智库如何利用现代科技作了分析:“要关注大数据显示出来的重点问题,充分使用大数据和互联网对重大问题、政策进行模拟,将经验决策模式和数据决策模式有机结合;加强适应性,提高数据决策速度。”
对公共政策进行科学评估,也是智库研究的重点之一,中央财经大学政策效应研究所所长梁鹤年提出:“政策评估有四个步骤:针对问题、决定目的、设计方案、实施方案。据此,我们建立了一套政策评估方法理论、开发了相关软件,即公共政策评估法的论证手册S-CAD。”
上海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揭示了当前主流智库的研究思路:“首先研究相关基础理论。其次研究有相关经验的国家进行理论实践的背景、效果、方案等。最后明确实际问题和政策实施的目标、方法和路径,做好预测性研究。”
分享先进经验
会上,与会专家还分享了进行智库建设、智库研究的相关经验。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理事张维为介绍:“我院经验可用‘一二三四’来概括:‘一’是一种精神,即‘中国精神’。‘二’是由复旦大学中国发展模式研究中心和新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联合组建而成。‘三’是内外、互联网、官民三结合。‘四’是‘四位一体’,集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和中国话语的研究、资政、传播、培训于一体。”
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副主任、首席专家李刚阐述了其与光明日报联合开发的“中国智库索引”在智库数据甄别、收录上的“六个门槛”:“从事战略问题、公共政策研究;服务于党和政府;是实体机构,具备成立批文、独立办公场所、公章、专职人员等条件;在近三年内以智库名义正式发布或报送若干研究报告;智库中学者累计人均发表C刊论文一篇以上;不以营利为目的。”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学研究部教授李敏结合自身研究指出:“打破中国智库对外传播困局,需要开启中欧智库网络工程。实现欧盟智库与中国智库间的互动,把搭建中欧智库网络工程与构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结合。”
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教授吕本富介绍了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的主要工作:“研究会围绕大国战略、周边战略、清洁能源、网络空间、创新创业、社会治理六个方面进行研究。”
(本报记者 杨谧 姬泰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