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06日 星期三

    上海浙江试验区师生的体验和忠告

    作者:本报记者 刘博超 《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06日 05版)

        从科目选择、教学组织到备考周期,招考改革给高中日常教学带来了显而易见的变化,那么,在已实践两年、即将于明年走完一个完整周期的上海、浙江试验区,老师与学生都有什么样的体验和忠告呢?

     

    承受选择之重

     

        根据2017年的改革方案,上海考生要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中任选三科作为选考科目,成绩按等级折算计入总分,简称“6选3”。浙江则多出一科“技术”,为“7选3”。理论上讲,上海考生选科有20种组合,浙江考生则高达35种。丰富的选择打破了文理分科的桎梏却也让一路埋头读书的孩子们犯了难,选择之重如何承担?

     

        如何发挥特长、如何满足专业要求、如何提高总分,都是学生考虑的因素。记者了解到,选考按照卷面分在全省考卷中的比例划级,由于选考生数量、能力的不同,不同科目理论上得分难度有异,这也成为家长、学生焦虑的来源。

     

        现实的考虑仅是一个方面,理想的茫然才是困惑的根源。杭州某中学的高一教师陈娟(化名)告诉记者:“因为高一的孩子不知道以后要干什么,只知道自己物理好或者生物分高,一般就选强项。但我觉得,有清晰目标和持之以恒的兴趣的是极少数。”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海宁市高级中学原校长周彬说:“我们的小学、初中教育往往是从书本到书本,缺少走进社会的体验,因此面临自主选择的时候会不知所措。”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原教学副校长沈献章表示:“由于长期以来的传统,目前高中生缺乏选择自己将来职业的能力。但从改革的前景来看,文理不分、增加组合,为的就是让学生有机会去寻找和发展自己的兴趣。”

     

    走班,在摸索中实施

     

        新高考模式带来了教学模式的改变,让走班成为必然的要求。

     

        但陈娟表示,分层分类走班的理想情况还比较遥远,只有少数超级高中能够做到,目前走班的作用就是方便师资调配。“现在基本是高一结束后,学生确定自己的选考类型,像理化这种主流选择就固定班上课,学生另外搭配的第三门学科如政治或地理等就走班上,但只要能够加入行政班的都固定下来,其他多样化选择就走班。”她说。

     

        浙江省学军中学教师黄晓博曾向媒体倾诉:“学校老师和教室只有这么多,肯定排不过来,也并不是走的班越多越好,不能光看上去好玩。”

     

        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说:“从教育理念上讲,走班、合班上课是有道理的,尊重了学生的选择权,也是与大学教学相适应的,学生应尽早适应这一过程。但现实中走班需要条件,充分准备才会收到效果。”

     

    备考周期更加紧凑

     

        “最大的感觉——忙,学生和老师的负担都加重了。”陈娟说,“一共十一门课,门门都有考试要求,从高二开始,学生就要迎接学考,这样的话,原先相对轻松的高一就要面对确定选考科、准备学考的问题。”

     

        陈娟介绍,学生以往高三才会进入复习、备考周期,之前都在学新课。新方案出来后,学校为了能让学生把精力集中到计总分的“3+3”上来,提出将学考尽快考完,所以从高一开始就加强了备考训练。

     

        学考是不是给学生造成了过重负担呢?胡向东认为:“考试对学生的学习方向是有引导作用的。其实很多对非高考科目的学业要求以前课程标准都有,但因为不考试得不到贯彻。学考的形式按合格不合格划分,缓解了一定压力,而强调基础能力,对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养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浙江调研时,秦春华在一所较有名的中学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他们的社团活动数量锐减”。这给了他很大的震动,“其实考什么学什么,制度如此并不奇怪。但必须让学生明白,即便学完了考得好也不一定对以后的发展有关键性帮助”。他认为,不能让学生用过去应试的老思路来看待学考:“我们往往把考试当成最终环节,其实招生才是,考试成绩只是评价的一个方面,这个评价的结果怎么使用应该是大学的事,对分数至上的一刀切说不,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学考的本来价值。”

     

        (本报记者 刘博超)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